在这个新年,“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年”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王安石曾说过,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年,首先要注重内心与生活的平衡,关注心灵的充实与情感的交流。只有在思想上有所超越,生活中有所追求,才能让新的一年充满意义与动力。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年。
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诗人王安石有一首专门写过年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人在加上题目短短的30个字中,便囊括了“迎新年”“放爆竹”“过除夕”“春风送暖”“吃团圆饭饮屠苏酒”“千门万户度岁”“迎接旭日东升”“贴春联”八种过年的物象,以参与感极强的体验,把宋人过大年的年俗、年味写了个淋漓尽致。
王安石是近1000年前的宰相,朝廷重臣,地位、视野、观念自然与今不同。但对普天之下过年的体验却至深至新,发人深省。
我们身处王安石近千年之后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如何才能体验这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国民传统年呢?
过年,关键是这个“过”字,如何像王安石那样的“过”,才是“过年”的真谛。
我们不妨如此体验、参与——
蒸馒头——蒸蒸日上年年福
大年将近。今天已是腊月二十八。“腊月二十八,家家把面发”,成了天下百姓过年的传统。为什么?因为发面蒸馒头有着年文化的深厚底蕴。年,祭祀也。《三国演义》记载,三国时期诸葛亮攻打南蛮,七擒南蛮首领孟获,凯旋时途经泸水,忽然河中狂风大作,巨浪翻涌,厉鬼哭叫,大军难渡。诸葛亮问孟获方知,阵亡南蛮将士阴魂无法还乡,故此在江上兴风作浪,阻挠汉军回程。若要渡江,须用49颗南蛮人头祭祀亡灵。诸葛亮不忍杀戮无辜,遂命军厨以面粉做皮,内包青牛白马之肉,揉捏出49颗人头之状的面品馒头蒸熟。然后,陈设香案,摆上馒头洒酒祭江。因“馒”与“蛮”同音,故面做的食品“馒头”即代替了南蛮之头的“蛮头”,并成为后世祭祀时必不可缺的供品。
当然,黄河流域的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面粉做成的馒头不再包馅儿,表示实心实意,成了过年祭祀之后人们喜爱的食品。尤其是过年的习俗是正月初五之前不准厨房煎炒蒸炸,故而必须在年前将面食做成馒头储备,这才有了“二十八,把面发”的谚语。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蒸馒头的蒸字,是通过烧火加热使热气蒸腾向上,寓意为日子蒸蒸日上,越来越好。而且要蒸馒头,就必须先把面发酵了,才能把死丁丁的面变得柔柔软软,暄暄腾腾,蒸出的馒头白白胖胖,五个一摞摆到供桌上才显得丰厚好看。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是个崇尚吉祥文化的民族。这个“发”字,是发生、发起、发展、发达、发财等吉祥词语的动感十足的根儿。所以,“二十八,把面发”才列为传统,流传几千年至今不衰。
因此,大年前,只要你有过年之心,就要抽时间发点面,亲手揉捏成馒头,就像你创造性地工作,创造性地设计生活一样,把你的信心,把你的憧憬揉捏到面团中,再等待面团慢慢地发酵,就像耐心地等待着你的成绩越来越大、日子越过越好一般,亲手把发酵的面团蒸成发达了不止一倍的大馒头,然后摆上供桌祭祀先人,以示感恩之心,再摆上餐桌阖家享受,品咂自己创造的生活的甘甜。发面蒸馒头的过程一定要带上孩子。这是一种文化传承。千万不要说你不会发面,不会蒸馒头。只要你有“发展”的愿望,有“蒸腾”的志向,你肯定会。所以,非不会也,是不为也!
贴春联——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是过年的一大外在标志,就如会议的会标。因而,春联自古就是过年祭祀的主题。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句,是专门说过年贴春联的事儿。不过最早的春联不是如今写在红纸上的对子,而是摆放在门前的桃符。
传说先秦时期人们在过年时,为防止外鬼侵宅,便制作长六寸、宽三寸的桃符两块,分别上刻“神荼”“郁垒”的名字,安放在大门两侧。神荼和郁垒是神话中的天将,身穿铠甲,手执武器,身材魁梧,面目威严,能震慑天下恶鬼,故而最早被列为门神。以将名字刻在桃木上的桃符形式作为过年的标志。
后来文明发展了,有了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有了《诗经》中美丽的歌谣,有了楚辞,有了汉赋,有了唐诗宋词元曲;又有了织帛、造纸。于是逐渐有了写在绸缎上,尔后写在红纸上的春联,即专门在过年时在大门上张贴的对子。
传说,最早的一副春联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的作品。说孟昶在一年的除夕日命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以立于寝室门上。但他嫌辛寅逊所题词句不如意,便自己提笔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考证,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此后,便开了过年贴对子的先河。那些文人学士一方面想显示自己的书法和文才,于是精心杜撰或选择对仗而上口的佳句,挥洒于彩色绸缎或者是大红纸张之上,一方面为了过年装点门面,所以才张贴于大门之上。从此愈演愈烈,形成了民间过年贴对子的效应和习俗。朝廷官府通常要把政绩编成对仗句书于衙门之外的楹柱之上,或者将帛联、纸联张贴于楹柱。文人学士则喜欢把山岭水泽、风花雪月写成对联,以展情怀。而黎民百姓则喜欢把发家致富平安康泰的憧憬写在对子上。当然农民工匠各有所重。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翻身做主,家家贴对联,歌颂新生活。而改革开放后,那些手写的大红“年对”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印刷对联。而且对联的内容也几乎全部变成致富、发财的语句。语言变得朴素务实接地气了,但那传统的严谨、工整、对仗、韵律、文雅却变得似是而非。有些对联纯粹变成了不讲章法的顺口溜。至于有些印刷对联的书法造诣实在不敢恭维。但尽管如此,过去的求先生写对子的场面却变成了如今久盛不衰的琳琅满目的对联市场!年前买对联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可见人们把过年贴对子看得十分重要。
贴春联既然如此重要,那就抽时间带着孩子一起逛逛对联市场,和孩子对那些印刷的春联从书法到内容评品一番,然后再选择最中意的对联买下来,并和孩子一起享受贴对联的过程。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并不可随意浪费。否则,日子是越过越幸福,但过年贴对联的文化内涵却要越贴越没味了。最有情趣的还是自己挥笔把自己的愿望、学识写在大红纸上,尤其是带着孩子裁纸、措辞、书写,来一个书写春联全过程,然后贴在自家的大门上。这是多自豪的事情。这过程的精神收获,肯定比买对联好得多。
挂红灯——鸿运当头高高照
有人说挂红灯的传统源于祖先最早烧火驱逐凶猛的“年兽”,但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出现灯笼是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那时,先人把丝绸和纸张糊的灯笼叫彩灯,每当正月十五元宵节或者其他重大节日时,灯笼就会高悬于朝廷、官府、百姓的门厅之上或者院落之中。
据传最早的灯笼是用丝绸蒙糊。到了汉代有了造纸术才有了纸制灯笼。灯笼的发展史书写着竹扎、木制、裱糊、绘画、剪纸、刺绣、彩绘等等传统工艺的汇聚。人们世世代代喜欢悬挂灯笼,不仅是因为灯笼能照明,更重要的是它能营造一种喜庆气氛。那红艳的色彩,那柔和的光晕,令人能身临其境地体验一种夜色中的另一种美的境界。随着历史的发展,灯笼也分化成了宫灯、吊灯、纱灯不同用途的灯。形状上也有了有棱有角的方形灯,圆圆的倭瓜灯,长长的冬瓜灯,成串的串灯,画着跑马战将的能旋转的走马灯,还有各式各样的人、兽、花鸟鱼虫的各种造型灯。
自从新中国成立时,圆圆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天安门城楼之上,逢年过节悬挂圆圆的大红灯笼便成为中国人民的传统。因为它代表着胜利,象征着喜庆。从此之后,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成了国人过年时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中的必须。那红灯笼喜庆的光晕所营造的氛围,那鸿运当头的吉祥寓意,是一心想着求富贵、求发展、求前途、求光明的国人的心理追求。至少在大年除夕,你应该和孩子一起,把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来。身在乡村,就要把大红灯笼高高地升起在院子中的灯笼杆上;若在城市,则要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在阳台上或者厅堂里,让光明的鸿运永远当头照耀着你。那感觉就是,红灯一挂,环境立变,气氛立变,心中的喜气油然而生。
祭祖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既然传统的过年就是举行祭祀,那么祭祖这项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就不能丢弃。国家把春节等节日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政府的名义规定假日,就是让人民继承节日传统,发扬光大下去。祭祀的本意,并非泛说的迷信。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恩,对祖先的悼念。尤其是祖先,世世代代为后人创造积累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才使当今的文明厚积薄发,日新月异。所以,一年365天过去了,过年时,专门的隆重的以家祭的形式,摆个供,张挂一下家谱,重温一下优良的家传、家教、家规、家风,对后人善莫大焉。
男儿膝下有黄金。但对祖先父母下跪才是跪得其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回到父母家,无论村舍还是楼房,除夕了,辟一方空间,带着孩子,张挂上家谱或者先人遗像,诚心诚意地摆上美酒佳肴作为孝敬心意的载体,夫妻俩带领孩子恭恭敬敬地给祖宗磕几个头,以尽子孙敬畏祖先、心怀悼念之意。
要对祖先心怀敬畏,就要有庄严的仪式感。所以,我们应该把过年的家祭活动,尽量打造的隆重,肃穆,让老人放心,让自己舒心,让孩子谨记在心。
放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似乎与年伴生而来。传说,古人在吃人的“年兽”到来之时,燃烧竹竿,焚烧送给“年兽”享用的人的衣物时,竹竿燃烧时爆裂的声音吓跑了“年兽”,从此烧竹竿引发竹竿爆裂之声驱赶“年兽”,成了古人的习俗。等到火药发明后,人们干脆用火药制作爆竹,再也不用费事拔力地去砍竹竿再点燃竹竿了。尔后,爆竹的热烈爆响,成了人们庆典活动必不可少的仪式品。特别是过年,燃放鞭炮是必要的庆贺和祭祀仪式内容。连宋代宰相王安石都题诗说“爆竹声中一岁除”呢!
但是,现在每年春节期间燃放鞭炮引发的火灾和伤亡事故太多太多,尤其在人口密度大的都市。特别是在人人生活水平提高了都买得起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而尽情燃放的城市,爆竹烟花尽情燃放后的结果,是晴朗的天空一夜之间就会变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可怕景象。所以,有关城市春节期间禁止燃放鞭炮的规定是英明的。暂时人们只能在过年时到农村集镇去找“年俗儿”,听“年响儿”,品“年味儿”。因为那里现在毕竟地广人稀。一声爆竹响会引来旷野震荡、山谷回应。但是从环保的趋势看,将来禁止农村燃放鞭炮也势在必行。既然过去的爆竹是因趋利避害而生,如今爆竹成为公害了,为何不能趋利避害而禁止呢!
团年饭——全年辛苦今团圆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千万别忘记带上红包和礼物,领着孩子,回家去过年。走进父母守望的家园,就是走进了乡情,走进了乡愁,走进了中国几千年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来到家门口,莫忘一定要让孩子拎着送给老人的礼物,高喊一声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我们回家过年了”!孩子话的分量比你的话分量重,因为那孩子话必然带着你的意思。孩子拎着的礼物,虽然不一定贵重,但肯定比你拎着贵重得多!这就是天伦之情,孝道之意。因为老人明白,孩子的表现就是你的表现。
“回家过年”“回家团圆”有必要看做年文化的传统吗?有。看看如今令世界震惊的车站、码头、机场的春运潮,就知道“回家过年”的理念在国人的心里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既然回家,就不要自恃身份,要放下矜持,回归身为子女的自我,主动找活儿干干,哪怕是帮着老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或者为老父“捶捶后背揉揉肩”呢,老人也会觉得心中温暖、熨帖。如果回家后依然横草不拿、顺草不摸的样子,那么你这子女,回家还有啥意义?难道要倒反天纲继续在父母面前装大爷吗!
回家团圆,就要亲自下厨,帮助父母做一桌好饭菜,以尽少意,以慰老心。尽管父母早已为你“张罗了一桌好饭”,但是动动手,总比你年轻轻地在父母面前装客人要天理人情上顺畅吧!
坐到饭桌上第一件事,首先举杯恭敬父母,真情实意地说一声“父母一年辛苦”,祝一句“父母健康长寿”,再说一声“万事顺意”,父母心中的温度会立马上升。如果再诚心诚意地把红包献给父母,那就是锦上添花了。尽管一会儿父母给你孩子的红包比你给的还大,不过那是老人的心意了。并不是你“送来送去多麻烦”的理由。或许你根本或者从来没想到过要孝敬父母一个红包!因为你享受了半生的索取,从来没想过应该反哺吧!“羔羊有跪乳之意,乌鸦有反哺之恩”值得深思呀。人尽情,情尽理,其乐融融,这顿饭才叫过年的团圆饭。
包饺子——万般滋味心中藏
迎年的饺子辞年的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时的半夜饺子,过年时是万万不可少的。这是世世代代过年的重要内容,不可废弃。
专家说,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三国时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角子”,元代、明代称“扁食”,到了清朝才称“饺子”。
据说,饺子为东汉时医圣张仲景为救治那些冻伤了耳朵的人的首创。张仲景用面皮儿包上羊肉、胡椒等祛寒的药材做成食品,煮熟了让耳朵生冻疮的人吃,名字叫“娇耳”。因为样子像耳朵。到了宋代,市场上已经流行各种食品的饺子,不过名叫“角子”。因为人们喜欢过年守岁时半夜时吃带馅的“角子”,半夜时正是“交子夜”时,所以,也把“角子”称作“交子”。还有,世间流传“半夜时分到,财神到我家”,半夜吃饺子就成了迎财神的象征。宋金时期发行一种纸币就叫“交子”。“交子”就是钱,象征着财神。从汉代的“娇耳”——到宋金的“交子”——再到清朝的“饺子”,这小小食品竟然牵动着这么多历史文化!
半夜时分吃饺子,但是既要隆重热烈地迎财神,又要费事的包饺子,显然不赶趟儿,所以,吃罢团年饭,全家就要动手包饺子。有人嫌麻烦,喜欢买饺子到大年半夜煮着吃,省事。其实,大年夜包饺子的事儿不能省,这是文化含义十分厚重的食品,最好阖家老小总动员亲力亲为——和面的和面,剁馅的剁馅,和馅的和馅,打杂的打杂。何况面软硬如何,馅儿香不香,那绝对是个技术活儿。包饺子时,也要孩子让其参与其中,不能包饺子就用小手去按面剂子。这叫家传家教。不要等孩子大了有出息了,外国朋友和他大谈中国的传统美食饺子时,孩子不会做不说,竟然还不如外国人知道“饺子文化”!那可是丢脸丢到外国去了。
大年夜的饺子非同往常,一般除了将糖果、栗子、枣子、柿子等象征着甜甜美美、无往不利、早来好运、事事如意等糖果包进饺子中,还要把洗干净的大钱、硬币包于其中。谁半夜吃着什么,就代表新年咬着了什么好运。
现在,包饺子看电视,成了一举两得的最时尚的过年活动。这里包着饺子是“万般滋味心中藏”,那电视里则是“万紫千红又是春”。欢天喜地,和和美美,相得益彰。
迎财神——国强民富迎财神
现在的年画市场卖的最多的是什么?是财神。谁都想在大年前先请一尊财神画像到家中,心底里就期望着财神爷能保佑自家年年发财!
自古至今,财神有比干、赵公元帅、还有关公。比干是商朝重臣,不但忠肝义胆,而且才能非凡。他曾苦谏腐化无道的商纣王三天而被处死挖心。传说上苍念他忠肝义胆又无贪心,才封他为文财神,管理天下财富。赵公元帅本名赵公明,是传说中的仙人,道教四大护法神之一,管理世间财源。后来人们又把汉末三国时的大将关羽誉为财神,因他有过五关斩六将万夫不当之勇,故称为武财神。人们所以誉关公为财神,是因为他仁义之名满天下,而且武艺超群,能保护人们的财富。
遗憾的是虽然财神有三或者更多,但旧社会时这些财神还是无法让劳苦大众富裕起来。直到新中国,国人才真正开始摆脱缺吃少穿的贫困境遇。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劳动成为神州大地积累财富、发家致富的手段。因而,国家强了,百姓富了。已经奔向小康的人希冀财神继续保佑他继续创造财富;还在贫困线上奋斗的人们希望财神保佑他早日脱贫致富。其实,谁心里都清楚,新时代真正的财神是党和国家,是党的治国理念,是国家的政策目标。
既然大年半夜迎财神是过大年的必然仪式,是人们发家致富的理念追求,那就大张旗鼓地迎接吧。你没听到还没到半夜,只是十点半左右,那鞭炮的轰鸣就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了吗?可见迎财神到家的愿望多么迫切。但谁都知道。真正发家致富,还得靠党的政策,政府的扶持,自己的奋斗。财神,只是个神采奕奕的念想。奋斗才是发家致富的手段。
守年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守岁,是过年的传统。传说过年之夜不睡就是守岁。守得住岁,才能健康长寿。君不见,国人解放前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现在的平均寿命是76.5岁。是不是国人守岁守得呢?你懂得。
其实,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就是为人民守岁准备的春节文化大餐。一直到零点拜年后,还要继续演出呢!
当电视里零点的钟声轰响于华夏九州大好河山的上空时,守岁的你肯定会认知到自己守岁守值了。因为你亲自见证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
新的一年来了。赶快给父母磕个头、行个礼,拜个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时,再带领孩子给亲邻好友拜个年,岂不美哉!
新年之后,“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此文原创首发)
(作家王天祥,今日头条新兵。敬请点赞,并点击“关注”作家王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