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大唐边塞诗人,存世仅有6首诗却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他的诗作简洁而深邃,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壮丽自然的赞美。王之涣以独特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大唐边塞风景的壮美与辽阔,成为了大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更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传颂不衰。
唐代被誉为诗歌创作的黄金期,仅《全唐诗》就收录有名有姓的诗人2000多家。不只是诗坛高手如林,诗歌创作更是浩如烟海。
但有这样一位诗人,收录在《全唐诗》的只有6首诗,却与王昌龄、高适、岑参并称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并且让我们对黄鹤楼这一风景名胜耳熟能详。
他,就是王之涣。
01
王之涣,字季凌,原籍晋阳人。
少年时期,性格豪放,任侠好义,喜欢击剑纵酒;后来改变志行,发奋读书,渐渐学有所成,直至声名大震。
玄宗开元初年,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不久,被人诬陷,说他出言不恭,有意犯上。
于是他便借此辞官,漫游黄河两岸,寄迹于山水林泉。由于有过边地生活的体验,复出后被任命为文安县尉,但任职没多久,不久死于官舍。
王之涣的仕途之路和大部分不得志的诗人一样,颇为不顺。
但是“上帝为人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子”。
官场失意的他,却被诗坛奉献上著名边塞诗人的桂冠,且在唐代诗坛的显著地位无可撼动。
这其中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从有名的"旗亭画壁"故事一探究竟。
02
那还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事。一天,天空中零零星星地飘起了小雪。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位诗坛好友相约到旗亭饮酒。
之所以成为“旗亭”,是因为楼上悬挂着旗帜作为标志,在唐代,这里就是人们宴饮娱乐的场所。
当三人步入旗亭,选择楼上一个临窗的雅座,一边浅斟漫酌,一边浏览街头的初冬风景。
忽然,听到4个妩媚的梨园女子在演唱当时著名的诗歌。三人当即来了兴趣,便打赌:他们的诗,这些女子唱到谁的诗句,谁就在墙壁上划一下,谁划得多,谁就最优秀。
于是,一位艳妆少女便吟唱道:
这是王昌龄的名作《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当然暗自高兴,连忙在墙壁上自己的名字下画上一道记号。
接着又一位女郎歌唱了:
这是高适的诗《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在自己的名字下画上一道记号。
又一位歌女唱开了: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她唱的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是一首宫怨诗。
王昌龄在自己的名字下又加上一道记号。
当王昌龄划了两下、高适划了一下,大家都还没有听到传唱王之涣的诗,王之涣虽然面子有些挂不住,但他依旧充满自信。
他笑着说道:“之前这些女子长得不漂亮,所唱的不过是"下里巴人"之类不入流的歌曲,唱我的诗,非那位最漂亮的梨园女子莫属,你们信吗?”
说着,王之涣便指了指还没传唱的那位的确是很最漂亮的梨园女子。王昌龄和高适想,肯定是好友王之涣找的托词,以便有个台阶下,便都哈哈大笑说:好,期待。
话犹未了,只见这位最美歌女,唱起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宛转悠扬的弦律久久回荡在人们耳畔,全场鸦雀无声,一曲刚罢,喝彩不绝……
03
这就是才子王之涣,极富盛名,但历史对他的记录很少,新旧唐书都难寻其踪,而只留存了六首诗歌。
但这6首诗,但其影响力之大,确实空前绝后的。
被人熟知的就有《凉州词》、《登鹳雀楼》、《送别》这3首。直到现在,还被作为孩童学习国学的启蒙诗词。
试想如果没有这几首诗,那么大唐诗歌的天空乃至整个中华诗词的天空,一定有一方是灰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