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曹操相继逝世后,孙权未能实现全国统一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刘备和曹操的离世给孙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但孙权缺乏足够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来应对乱世。其次,孙权与刘备、曹操并非同一阵营,三者之间一直存在着各种政治争斗和矛盾,缺乏共同的目标与信任。此外,后继乏力也是孙权未能实现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儿子孙登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政治才能和威望,无法继续推动统一大业。种种因素使得孙权错失了统一全国的历史机遇。
三国时期的吴国与蜀国和魏国有一点很重要的不一样:刘备和曹操都是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而孙权则是继承而来,孙权可以算的上创三代了。
真正打下江东基业的是孙坚和孙策。但不能说孙权一无是处,在攻城略地、开疆拓土方面,孙策不如孙坚和孙策,但是在守卫疆土、治理江山方面,孙坚和孙策就不如孙权了,可以说孙权是进取不足,守成有余。
1
孙权哪里的表现是守成有余呢?这得从他接手东吴基业说起。
孙权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孙策突然去世,孙权才19岁,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但是他迅速拉拢了周瑜和张昭,稳定了局势,奠定了自己在东吴的地位。
稳定阵脚以后,他又广纳贤才,陆续招揽了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进一步稳固了东吴的局势。孙权虽不是创一代,但是能守住偌大的基业,实属不易。
孙权的创业不足又表现在哪里呢?毕竟他继承东吴基业以后,领土也扩大了不少呢。
孙前接手东吴以后,首先稳定了原有的地盘,后来抓住机会联合曹魏偷袭了关羽,拿下了荆州四郡。在士燮死后,进一步整合了交州,变名义掌控为实际掌控。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孙权的带领下,东吴的领土确实扩大不少,看似非常具有扩张性,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其实还是守成。
无论是荆州还是交州,都是跟东吴接壤且有地利的优势,在两地权力交接的时候顺势拿下是一个有能力的领导都要办到的,否则就无法守住原来的基业。但是在越过长江打曹魏这件事上孙权是没有大的功业的。
2
在曹操去世的时候,曹魏阵营靠近东吴边界的确发生了骚动,梅敷派张俭前来东吴请求安抚接纳。南阳郡的阴、赞、筑阳、山都、中庐五县的百姓五千多户,前来归附孙权。不过也仅此而已。
也就是在曹操去世的同年十月,曹丕篡汉建立魏,第二年(221年)的四月,刘备称帝,国号为汉。
对于孙权来说,关羽之死和占领荆州一直是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让孙权不敢轻举妄动。孙权料定刘备肯定要来攻打,于是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并将降将于禁等送回北方。曹丕刚刚称帝,孙权就来称臣,对曹丕来说是利好,于是曹丕就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由于关羽事件,孙权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因为曹操去世而去攻打曹魏,那么就会被蜀汉攻击,导致腹背受敌,因此孙权选择了隐忍,并向曹魏称臣。
3
刘备称帝后,为报关羽之仇,发兵攻打东吴。但是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所败,刘备逃回白帝城。孙权算是稳固了在荆州的统治。孙权在打败刘备的同年也就是222年,曹丕发现孙权并不是真心归附,于是发兵来攻,孙权派兵抵抗,双方各有胜负,由于没有实际的进展,曹丕撤兵。
曹丕撤兵以后,孙权又派使臣到白帝城去拜谒刘备,蜀汉、东吴重归于好。223年刘备去世,但此时东吴的将领晋宗投降曹魏,屡次进攻东吴边境,孙权只得派人去攻打晋宗,并俘虏。但是彭绮有反叛,同时曹丕来攻打,让孙权焦头烂额,也就没办法去攻打蜀国。
曹丕去世的时候,孙权倒是前去攻打江夏,但并没有能攻克,于是还兵东吴。此时交州又发生了权力交接,孙权忙于平叛,无暇顾及攻打曹魏。
229年孙权称帝,蜀汉派陈震来祝贺,双方结盟,约定平分曹魏九州,此时三国的局势稳定下来,段时间内谁也无法奈何谁。
4
在曹操和刘备刚去世的时候,孙权并不是不想乘机攻打,实在是没有合适的机会。曹操去世时,刘备磨刀霍霍向孙权。到了刘备去世,曹丕又向孙权捅刀子。同时东吴内部叛乱不断,孙权能够抵挡曹丕和刘备的攻打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不要说反攻了。
孙权称帝以后,与蜀汉联盟,共同攻打曹魏。虽然几次发起进攻,但都没有取得战果。尔后孙权陷入到了内部的纷争,更没有雄心壮志去攻打曹魏,直到去世。
孙权的性格和能力,都决定了他不是一个扩张型的君主,但是能够将手底下的疆域牢牢把握,并治理的井井有条,已经是他的极限了。他是没有那种统一的雄才大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