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皇帝,他在治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他也是一位数学天才。康熙皇帝的数学造诣令人惊讶,他对数学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不仅获得了西方传教士们的高度赞赏与钦佩,也为后世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个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康熙皇帝作为一个数学天才以及在中国历史上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有文治武功的帝王不在少数,但要说在数学上有所建树的皇帝,恐怕只有康熙皇帝一人。南怀仁神父在中国的时候,就曾担任过康熙皇帝的数学老师。在两年的时间里,南怀仁为康熙皇帝讲解了几乎所有他知道的知识,其中包括几何学和天文学。康熙皇帝也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一些数学术语没有对应的汉语或满语,南怀仁很难将他们表达清楚,十分苦恼。康熙皇帝却提议道:将方程中的未知数称为“元”,次方称为“次”,未知数的值就称为“解”或“根”。南怀仁十分惊讶,甚至忘记了中国的礼节,将康熙皇帝牢牢抱住,激动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爱动脑筋的人!”
可是好景不长,吴三桂突然发起了叛乱,迫使康熙皇帝中止了他的学习,而去处理各种其他的事务。但即使是在这段不能学习新知识的日子里,康熙皇帝仍然会利用空余时间去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八年后,战乱终于停止了,法国的白晋、张诚等人也来到了中国,他们奉命继续为康熙皇帝讲课,但是这次可就没有上次那么顺利了。
几位传教士的满语和汉语都讲得不是很好,纵使康熙皇帝有满腔的学习热情,也很难理解他们说的话。但这点困难并不足以阻止康熙皇帝学习,鉴于白晋和张诚的满语要讲得稍微流利些,康熙皇帝决定先安排一位老师教他们满语。
经过几个月的满语学习,白晋和张诚已经能够用满语来讲《欧几里得原理》了。此外,康熙皇帝又派人帮助他们准备上课用的讲义,使讲课过程变得轻松了很多,他自己也可以在课后继续翻看讲义,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康熙皇帝在学习过程中十分认真,白晋说他就像一个“如饥似渴的学生”,在给路易十四的一篇报告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这些过程。
每当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一定要问个清楚,希望能弄清其中的奥妙;对于提到的定理,他会一丝不苟地记下来;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他一定会自己仔细推理几次;定理中提到的图形,他也一定要亲手画几遍。
虽然康熙皇帝每天和白晋等人一起学习的时间只有三个小时左右,但在完成课上的学习后,他还会继续钻研数学。即使头天晚上工作到很晚,第二天早上他也会早早地起来,比他的老师们还早。白晋对他在学习上表现出的自觉钦佩得无以复加。
有着这样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康熙皇帝学得十分快,半年不到,白晋等人就已经没什么东西可教给他的了。而康熙皇帝也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用白晋的话来说就是:一看到某个定理中提到的图形,他马上就能想到那条定理和证明过程。
前面说过,在数学上有所建树的康熙,在古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因为皇帝想要治理好国家,并不需要数学知识,所以数学在中国古代并不受重视。那么,康熙又是怎么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并且迷上它的呢?
事情还要从康熙皇帝年少时说起。清朝官署有一个叫钦天监的部门,主要负责观测天象、颁布历法,但事实上,该部门的一些长官其实对天文学一窍不通,钦天监监正杨光先便是这其中的一员。
他曾大力反对汤若望神父用西方天文学修正中国历法,甚至诬告他们谋反,导致汤若望等人被流放,几名钦天监的中国官员被处决。他还装出一副要维护中国传统的样子,大放厥词:“宁可使华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
等到康熙皇帝十五六岁的时候,鳌拜已经倒台,杨光先和南怀仁又因为天文学展开了一番争论,许多官员都希望康熙皇帝支持中国天文学,包括一些知道真相的官员。可康熙皇帝并没有轻易表态,而是想要亲眼看看到底哪个更精确。
在召见了南怀仁、杨光先二人后,康熙皇帝让他们阐述一下各自的理论,杨光先根本就不懂天文学,自然是哑口无言,南怀仁则提议用日晷测算明日正午的时间。第二天正午,日晷的投影和南怀仁标注的位置相差无几,杨光先那边却说不出任何道理来。
本来孰优孰劣已经一目了然,但康熙皇帝还是没有妄下定论,而让他们多进行几次测试。
后来以杨光先为首的钦天监官员又和传教士进行了几次比试,结果还是西方天文学在测算方面更精确。更令康熙皇帝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旁观看的官员们,没有一个是懂得其中原理的,自此康熙皇帝决定“苦学数学”。
虽然也有说法认为,康熙皇帝学习数学是为了“显摆”,但其实,康熙皇帝是有着远大的目标的,那就是让西方科学在中国普及开来。在白晋等人完成几何学的教学后,康熙皇帝马上找到了专人,将上课用过的讲义翻译成了满汉两种文字,印刷成书发行全国,给当时的数学教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不管怎么说,康熙皇帝对待学习的态度完全是值得我们现在很多人学习的,而且能够虚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故步自封、盲目自大,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
西方天文学和中国天文学谁更精确?康熙皇帝的判断展现了他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