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战略失误、部下背叛、兵力不足等因素。项羽身为楚霸王,才华出众,军事才能也非常突出,但他毕竟是靠打天下而来的,对于一国之君的执政管理并不擅长。与之相比,刘邦虽然出身平民,但政治手腕高明, 能够团结人心、稳操胜券。在两人的历史长河中,刘邦终极成为汉朝开国皇帝,项羽却在乌江一役中败亡。

度势就要把握环节与系统。即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系统地思考和处理问题。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由诸多环节组成的系统整体。系统的每一个环节独立运行而又相互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甚至毁灭整个系统。所以,把握动态的度必须把握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干起义,拉开了推翻秦王朝的斗争序幕。原来六国的贵族们也顺势起兵。项羽、刘邦是其中最著名的将领。项羽由于其辉煌的战功、无双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实际上成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秦亡以后,项羽以怀王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封曾经是项羽盟军的另一支反秦部队的首领刘邦为汉王。为了统治全国,项羽与刘邦之间展开了近五年的楚汉战争,最后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在楚汉战争之初,项羽的势力最强,刘邦的势力最弱。当年推翻秦的战争刚结束时,各路诸侯都来拜谒项羽,他们都不敢仰视项羽,可见项羽的强势。楚汉战争之初,项羽取得一系列胜利,刘邦一度退据荥阳。但随着相持阶段的出现,项羽在诸多重要的环节上出了问题,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弱势日益突显。
一、不定都关中而定都彭城,没有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有利的战略地势丧失了。
二、分封诸侯政策不公,促使那些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倒向刘邦,使自己在政治集团内日益孤立。
三、当年项羽领兵攻秦入关后,洗劫屠戮咸阳城,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大火三月不熄。又搜罗秦朝的金银财宝和妇女。秦地的百姓大失所望。
四、不善于知人、用人、听不进不同意见。项羽虽作战骁勇,但刚愎自用,象韩信、陈平等多员大将都离开项羽而投奔刘邦,成为刘邦的得力将领和谋僚。
五、鸿门宴上对他的重要谋士范增不信任,范增几次建议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除掉刘邦,但项羽图爱虚名,听不进去,不该心慈而慈,放跑了刘邦,为此,范增大骂项羽妇人的仁慈,不足为谋。
六、当年楚汉订立了一个鸿沟协定,要求互不侵犯。但项羽错判大势,没有居安思危,把协议当真了,而刘邦却对此十分清醒,对协议不以为然,不久就违反协议,进攻项羽。在这一系列重要环节上项羽都犯了本可以避免的错误。导致项羽丧失了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由强变弱,而刘邦却由弱变强,转败为胜。
项羽最后被困垓下。感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就是著名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双的英雄形象。“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意思是我时势不利,陷入了失败的绝境,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也不能向前行进了,这是无奈啊!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无可避免,他没有留恋,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征战南北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他担心虞的命运会十分悲惨,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虞啊,虞啊,我能把你怎么办呢?项羽伴着回天无力的悲情自刎于垓下。司马光和毛泽东都曾对项羽这一悲剧命运作了深刻分析。我们从中应该吸取些什么教训?一切都在过程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度(duo)好,都要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