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辜负真实杜牧:风流才子遭遇时代的冷落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以其不羁风流的才子形象,以及深沉清丽的诗词风格,被誉为盛唐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然而,时代的变迁并未给他留下丝毫宠爱和厚待。杜牧的才情与气质,在唐代文人中独树一帜,却因为时代的冷漠与现实的无情,让他的风华与才华遭受重重冷落。

在唐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的诗坛中,杜牧在晚唐以独树一帜的风格自成一家,为萎靡薄弱的晚唐诗坛带来清新振奋之风,成为煌煌唐诗中的璀璨明珠。

晚唐诗向来被诗家所诟病,一般被评价为“有佳句无佳篇“,总体格调不高。

杜牧虽是中晚唐人,诗歌却有盛唐风骨,发出俊秀豪爽之气。

提到杜牧,人们总会浮现出“风流才子”的形象。

他曾自述“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也曾留下一些艳游韵事,更是在传统戏曲“扬州梦”中被塑造成风流浪荡的文学形象。

杜牧真的是我们以为的那种风流才子吗?

时代辜负真实杜牧:风流才子遭遇时代的冷落“全才”杜牧

杜牧在政治、军事、文学、书法等诸多领域都造诣颇高,不仅是大文学家,也有突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最为突出,《新唐书》将他与杜甫相提并论,说他:“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他的诗英发俊爽、道劲峭拔,尤其以七言绝句为最佳,而七绝里又以写景和咏史最为突出。

《清明》《江南春》《泊秦淮》等小诗看似随手拈来,通俗易懂,却在平淡中见清新,至今仍引起人们的共鸣,显出出强劲的命力之。

杜牧诗文并佳,不仅诗名大,古文也佳,被称作“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愈)、柳(宗元)、小杜三家"。

把他与古文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二位大家并称,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可见一斑。

古文大家欧阳修,曾听到杜牧关于藩镇的一大段文字,也是赞赏有加。

在书法上,董其昌曾评价说:‘颜(真卿)、柳(公权)以后,若温飞卿(温庭筠)、杜牧之,亦名家也。”杜牧手写的《张好好诗》真迹仍然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在绘画上,杜牧曾临摹顾恺之所画的维摩像,被北宋书画大家米芾评为“精彩照人”。

在论政谈兵上,杜牧潜心兵法,认为“为国家者,兵最为大”,他曾注解《孙子》十三篇,被称作曹操之后成就最大、影响也最大的注家,他的许多用兵之策受到朝廷采用。

他不仅是文采惊人的翩迁少年,也是务实的兵学大家,和具有“王佐之才”的政治家。

清人评价他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

出身煊赫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节选)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杜牧出生在京兆府万年县的高门士族中。

万年县与长安县都是皇城长安城所在,以朱雀街为界线。

京兆杜氏是魏晋以来的百年望族,世代为官,其中西晋的大将军、当阳侯杜预在历史上尤其著名,被他的第十三代孙、大诗人杜甫不断歌咏。

杜牧是杜预的第十六代孙,与杜甫同为杜预不同枝系的后裔,但杜牧并不像杜甫那样常常提及先祖杜预,而是更受到祖父杜佑的影响。

杜牧出生时他的祖父杜佑已69岁,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与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大巨头的长官一样,居于高位,又大权在握,是实际上的宰相。

此后十年,杜佑一直高居相位,十年间历相德宗、顺宗、宪宗三帝,显贵一时。

正如杜牧在上述诗中所说,杜家宅第就在长安城中心的安仁坊,紧靠中轴线,显盛无比,又藏书万卷,家学深厚,书香门第。

煊赫的出身给了杜牧骨子里的自豪和志气。

杜牧出生在京兆府万年县,家宅在长安城中心的安仁坊

少年落魄

杜牧出生时,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已离世34年了,韩愈、白居易等中唐诗人正值壮年,李商隐、温庭筠等晚唐诗人再过十年才会降生。

这一年距安史之乱爆发已过去48年,半个世纪以来,唐王朝藩镇跋扈,边境空虚,外族侵凌,宦官专权,民生艰难,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杜牧3岁时,唐顺宗继位,王叔文执政,用柳宗元、刘禹锡改革,企图抵制宦官。

但不到一年,改革就以失败告终,宦官扶持太子李纯上位,继位宪宗。

杜牧十岁时(公元812年),祖父过世。此时他的父亲杜从郁任驾部员外郎,属于从六品上的级别,官位不高。

杜从郁从小身体不好,没多久也早早过世,杜牧的生活一落千丈。

父亲离世时没有留下多少遗产,只有安仁坊宅第中的30间房,都是杜佑的祖产。

可就是这三十间房,也在杜牧十几岁时,因还债而抵给他人了。

从此,杜牧与小他四岁的亲弟弟就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少年。

他们居无定所,在亲戚间奔赴乞食,“食野篙蕾,寒无夜烛”,从富贵豪奢的宰相之孙跌落到生活困苦的贫寒少年。

声名鹊起

《阿房宫赋》(节选)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18岁(公元820年)时,宪宗被宦官害死,立太子李恒为皇帝,继位为穆宗。

穆宗耽于酒色,喜欢服用金丹,在位四年后死去,敬宗继位。

敬宗又是位喜欢声色游宴的君主,大修宫室、声色犬马,在位仅三年就被宦官所杀。

23岁时(公元825年),杜牧有感于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联系时事作了《阿房宫赋》。

公元826年,文宗即位,藩镇再次叛乱。

25岁时,杜牧作了首500多字的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也是如今他最早可考的作品,他在诗中痛陈边防空虚、民生憔悴。

晚唐诗人大都才力薄弱,而杜牧的这首长篇古诗仍旧气骨遒劲,气势矫健,为时代的激响。

他的不少作品开始流传,才名大噪。

阿房宫公园

两枝仙桂一时芳——进士及第、制策登科

《赠终南兰若僧》

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是杜牧的高光时刻。

这年正月,26岁的杜牧参加了进士的考试,以不到4%的录取率考中进士。

中进士后,他又考上了不经常性举行、选拔特殊人才的制举,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他是宰相之孙,心怀大志,又才华出众、诗文俱佳,年纪轻轻已名满长安。

中进士后,杜牧有次与朋友到终南山游览,遇见一位谈吐不凡的僧人,言谈后对方问及杜牧的大名。

杜牧以为自己一举成名,定是名振京邑,就骄傲地报上了名号,谁知四大皆空的僧人压根不知道他是谁。

杜牧被泼了冷水之余,也悟出些万法皆空的道理,由此写下《赠终南兰若僧》。

“我来自城南杜氏的百年望族,此时高中进士、制策登科,僧人竟然不知道我的大名,令人惊愕,佛门果然把一切看作过眼云烟。”

十年为幕府吏——从“壮气神洋洋”到早生华发

少年成名加科举、制举登科,杜牧很想一展抱负。

但他只在京作了半年京官,就跟随外放的沈传师到江西观察使府作了幕僚。

此后十一年,大多数时间在幕府中辗转,远离政治中心。

从26岁到31岁,杜牧以江西团练巡官、试大理评事、从八品下的官职跟随沈传师在洪州(今南昌)待了近两年。

又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待了两年多,共计在沈传师府中作了四年半的幕吏。

沈杜两家是世交、亲戚,沈传师对杜牧很欣赏,府中的人对杜牧也很照顾,这段幕府生活给杜牧留下不少愉快回忆。

31岁时(公元833年),杜牧应牛僧孺之约赴扬州任牛府幕僚,在扬州待了两年,掌管文辞之事。

牛僧孺对杜牧礼遇有加,曾派出30个护卫暗中保护杜牧,防止这位风流旷达、不拘细行的才子做出有损名声之事。

在扬州这个十里珠帘、二分明月的繁华浮世,杜牧享受着当时最大都会的繁华与风流,做着“十年一觉扬州梦”。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两首诗曾被看作是杜牧在扬州“风流韵事”的注脚,事实上,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气看,文士与歌妓诗酒流连,是司空见惯之事。

并且,在扬州的这段时间,杜牧写了一生最重要的有关藩镇问题的文章,潜心兵法,论政谈兵。忧国忧君、思考国家命运才是他这段生活的主旋律。

正像清代文史学家姚莹所点评的:“十里杨州落魄时,春风豆范写相思。谁从洋蜡银筝底,别识谈兵杜牧之”。

经时济世的政治抱负与其坎坷遭际间的巨大反差,让他将对美好的向往、抑郁难平的心绪、和旺盛的精力转移到美酒歌妓身上,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

洪州两年,宣州两年,扬州又两年的幕僚轨迹

33岁时,(公元835年),杜牧接受朝廷任命为真监察御史,正八品上,由扬州赴长安供职。

时隔7年,再次回到故乡长安,杜牧渴望得到一展拳脚的机会,无奈朝廷上却又是一场暗流涌动。

不论是文宗重用的郑注、李训,还是手握大权的宦官一党,都不是善类。

杜牧的两个朋友都因为反对权臣,一个辞官隐退,一个远贬岭南。

杜牧自感危惧,以身体有病为借口,自请去东都洛阳分司,算是躲开了“甘露之变”这一场险恶的风波。

在洛阳时,33岁的杜牧重遇了一位故人——张好好。

话说六年前,在沈传师江西幕时,十三岁的歌妓张好好风姿绰约,初吐清韵,名震当时,十分受宠。

没想到才不过几年,张好好竟已沦为洛阳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

杜牧对张好好深感唏嘘,而张好好也惊讶地发现,短短数年,杜牧已不再是那个翩翩少年,刚过而立的他胡须就已经开始发白,令人无限感慨。

杜牧“感旧伤怀”,作了一首长篇五古《张好好诗》。

杜牧手书《张好好诗》,现在故宫博物院

洛阳只住了一年半,35岁的杜牧为了照顾眼疾严重、已不能见物的胞弟,请假离开洛阳去了扬州。

这次来扬州,他虽是旧地重游,但心态与四年前已大不一样,不再歌舞征逐,唯有失意和寂寥。

不久,杜牧为了生计,应崔郸之邀入幕府,携弟同去宣州。

在宣州时,36岁的杜牧带着斑白的鬓发写下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人事易变,兴衰无常,曾经放旷的“小杜”也染上了浓重的沧桑。

37岁的年尾,杜牧收到入京的调令,他再一次怀着希望去长安赴任。

宋刻《十一家注孙子》三卷,战国时孙武撰,汉代曹操、唐代杜牧等人注。

”三守僻左,七换星霜,拘挛莫伸,抑郁谁诉?“

从入仕以来,已过十一年寒暑,杜牧的脚步已经过了洪州、宣州、扬州,短暂的京官后,又避难去了洛阳,后来又是扬州、宣州。

这十一年,他多是在做幕僚,虽飘荡江湖,不算得志,但也借机游览了山水,流连了诗酒。

这一次,38岁的杜牧回到老家长安,作左补阙这个掌管讽谏的官,虽官位不高,但也十分清要,他希望拥有可以施展抱负之机。

此时朝中唐文宗刚过世,宦官矫诏扶持武宗上位。朝中元老纷纷罢相,李德裕入朝,终武宗一世,六年时间内一直为宰相,手握重权。

杜牧曾任牛僧孺府幕僚,受到牛党礼遇,因此李德裕一直把杜牧归为牛党,不予重用。

杜牧以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曾对藩镇问题提出许多用兵之策,大多都被李德裕采用,但李只用其策却不用其人。

再往前追溯,在牛府时期,虽然牛僧孺对杜牧有知遇之恩,但杜牧的政见却与李党相近。

故而牛党对他只是生活上的优厚,在政治上也不予重用。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中杜牧雕像

不久,杜牧又由京官外放,40时出守黄州。

黄州是个“户不满两万,税钱才三万贯”的穷僻的小州,杜牧的满肚子学问,满腔政治抱负都转换成愤懑。

两年后,又迁池州刺史。

又过两年,宣宗继位,李德裕倒台,但杜牧迎来的仍是外放的调令。

44岁时,杜牧任睦州刺史,是在浙江建德东的一个小郡。

虽然政治上受到挤压,出守黄州、池州、睦州这三个偏僻之地,但杜牧仍旧奋读书学习,并且在留下了不少歌咏当地美景的诗篇。

池州杏花村,杜牧在池州任上写了《清明》

人间唯有杜司勋——遗憾落幕的晚年

公元848年,46岁的杜牧终于升任司勋员外郎,属于从六品上。

京官俸禄少,而外官俸禄多。

杜在长安没有田产,此时他一人要养活自己、弟弟、堂兄、寡妹四家人,入不敷出,为衣食而劳心。

因此,他不得已屡次上书,自请外放为刺史,并终于于48岁时获准离京,外放为湖州刺史。

离京之际,杜牧写下了著名的: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乐游原是长安人出游胜地,是长安城制高点。

杜牧登高望远,不看别的城墙宫阙,单单只看唐太宗的陵墓。他心中向往昔日的汉唐盛世,“不得志于时而思明君之世”。

这首诗,以及《登乐游原》中的“五陵无树起秋风”,被认为是诗人为晚唐提前50年写下的挽歌。

在湖州整一年后,杜牧终于升到从五品上的官位上,被召回京,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

回京途中,他看到镜中白发、衣上尘痕,心情十分复杂。

虽然明明是升官赴京,但在他看来却是“流落西归”,曾经的激壮不平,都已在浮沉宦途中日渐消沉。

杜家在樊乡建有别墅,位于长安城南三十多里处的乡下,是杜牧心灵的归处,杜牧诗文集即名《樊川集》

不久,他升任中书舍人,正五品上,是个重要的官职。

第二年,杜牧在病中为自己作了篇《自拟墓志铭》,用大段笔墨写了自己的宿命与星命。

他少年成名,是名门之后,有经国济世之才、忧国伤时之心,却身处末世、乱世,皇帝换得似走马灯,自己也是命如悬丝、运如飘萍,最终理想和壮志无处安排,种种努力和抗争只能化作诗文里的自我排解、自我拯救。

没过多久,在大中六年这个寒冷的冬天,杜牧憾而离世,终年五十岁。

杜牧一生经历了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八位皇帝,终于在晚年时得到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的赏识。

如果宣宗早点出现,杜牧的人生是否会是另一番图景?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