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年春日,我曾来到扬州,漫步在滨江路上,感受着那里繁华的气息。太平门外的柳影婆娑,醉美的水乡风情使我沉醉其中,仿佛时光在那一刻停滞。然而,如今回想起那段难以再忆的扬州岁月,我的心中依旧荡漾着一种深深的怀念和留恋。扬州,那曾经让我陶醉的地方,如今却成了难以触摸的梦幻。
作者:沙永祥 绘图:沈江江扬州在汉代、在唐朝、在清时,绝对算得上城市中的‘大哥大’,从前的文人骚客不到扬州走一遭,就相当于现在的文人没到过北京、上海。当然他们也没有白来,他们为扬州写下了汗牛充栋的诗文篇章。在如过江之鲫的文中,如果评选历史的扬州的最佳代言人,诗文之多、传唱之广、影响之大的我认为非杜牧莫属。
扬州可谓杜牧的销魂之地,温暖梦乡。然而,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中晚年的杜牧,却再也不愿踏足扬州半步。

1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大唐时期的扬州是无数中国人魂牵梦萦之地。小杜牧出生在长安城,是大唐的首都,全世界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他家住在安仁坊,是当时的市中心,黄金地带,周边邻居非富即贵,他从小就见惯了大世面。但身为宰相的爷爷杜佑嘴边念念不忘的却是扬州。
小杜牧好奇地问爷爷:扬州难道比长安还好?祖父不置可否,微笑着说:“希望你长大了和爷爷一样,也能到扬州去做官!”
到扬州去,成了小杜牧的梦想。
爷爷的话成了小杜牧的兴奋剂。小杜牧很争气,立志治国平天下,少年时期就博通经史,尤其是精读兵法。20岁时,他就向当时的宰相李德裕献计平虏,并大获成功;23岁时,更以一篇《阿房宫赋》轰动长安城,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挡他成为大唐王朝冉冉升起的新星。此后以第五名的成绩高中进士入朝为官,锋芒所至,较爷爷年轻时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对于扬州城的向往也愈加迫切。
扬州,你是我的梦想!
2
牧终于来到了扬州,不是一次,而是三次。第一次是大和六年十二月(832),时年30岁。当年,在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帐中做幕僚的杜牧,受领导的委托到扬州拜访前宰相、新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此次住扬时间较短,应该不足一个月。
第二次是大和七年四月,时年31岁。因沈传师到京任吏部侍郎,杜牧应牛僧孺之约,从宣州来扬州,在其幕中做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至835年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离开扬州,前后时间约两年,也是杜牧滞留扬州时间最长的一次。
第三次是开成二年(837),时年35岁。在洛阳任职的杜牧因年初其弟杜顗在扬州失明,于是告假离开洛阳,带着医生到扬州去看弟弟。此次在扬居住达百日以上,从此时所作的《题扬州禅智寺》一诗看,杜牧心情比较忧伤,离扬时已秋末。
由此可见,杜牧所回忆是基本都是在扬州做幕僚的日子,也就是第二次来扬州的时光。
在扬州,杜牧遇到了最好的领导,欣赏最美的风景,身边簇拥了天下最美的女孩,享受到了天堂般的生活。他写下了《扬州三首》,在朋友圈里晒他在扬州的所见、所闻与所乐。
(一)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
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二)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游。
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三)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扬州城气势恢宏,美景如画。"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扬州以运河沟通天下,城市以昆仑山的余脉蜀冈作为轴心,雄伟壮丽。“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城中的柳树排成千岁,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着罗城和子城两座城池,美不胜收。
城中商业繁华,奇珍遍地。"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街头锦衣少年手挽金丝络绳,擎着大雕。盛装美女戴着翠羽做成的饰品飘然而过。扬州美女遍地,自然要消耗大量的蜀锦做旗袍,需要大量的香囊做装饰,这些珍品多得几乎将货船压沉。"处处皆华表",到处都是好地方。
城中有豪侠同道,诗酒年华。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游。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闲暇时呼朋唤友,驾着宝马香车四处踏青,释放青春的荷尔蒙。然后找一家酒店,在酒酣耳热中大家纷纷脱下身上的裘皮大衣,一醉方休。
城中有小桥流水,彻夜笙箫。"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碧空如洗,远处的亭台楼阁高大靓丽,凉风送来阵阵丝弦之音,沁人心脾。搂着美人的纤腰,在长歌善舞中忽隐忽现。尤其让杜牧感到惬意的是,唐代城市多有宵禁,只有上元节等少数时间民众能在夜间自由活动,长安更是如此;而作为大唐经济中心的扬州则是例外,纸迷金醉的夜生活让杜牧纵情放欲,乐不思蜀。
说杜牧遇到了最好的领导,则是北宋《太平广记》中记载的一则故事。白天做完本职工作之后,晚间的杜牧每天都是一手端美酒,一手摸细腰,倚红偎翠,快乐逍遥。有时为了撩妹,还经常与好友争风吃醋。他的上司,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担心他会有不测,于是派了30个兵丁每天晚上换上便服,悄悄地保护他。而杜牧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领导都不知道,天天晚上花天酒地。
两年后,即大和九年,杜牧被调到大唐"纪委"(监察御史),具体负责洛阳一带的纪检监察工作,官不大但权不小。牛僧孺于中堂上为其饯行,在桌上给杜牧敲起了小木鱼:“你出身名门,才气超群,前途一定远大。尤其是你现在又当上了纪检干部,是管别人的,当然首先要管好自己。然而你要经常考虑个人小节,不能四处留情,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和名声。”杜牧矢口否认,辩解道:“我平时是很注重形象的,绝对不会有什么劣迹给您老脸上抹黑。”
牛笑而不答,命身边侍从抬出一个大箱子,让杜牧看,并告诉杜枚这都是秘密保护他的士兵每天写的报告,有成百上千篇,内容都是“某天晚上杜书记至某家,没有问题;某天晚上杜书记到某家宴饮,等等”。杜牧见之无地自容,流着泪起身拜谢,并感恩终身。
部下嫖娼,领导放哨,这样的领导千载难逢!
此时的杜牧踌躇满志,作为杜家最杰出的子孙,他自信很快还会回来的。临别之时,他赋诗一首《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你是我今生的最爱!
3
可惜杜牧的人生中已再无十里春风。
离扬的十年内,杜牧无时无刻不怀念扬州,也无时不在为荣归扬州而努力。但当朝权贵似乎总在遗忘他,就连杜家世交,当时唐政府的宰相,号称一代名相的李德裕也不愿意用他。杜牧抗争过,他连续上书论用兵方略,极具前瞻性和操作性。
李德裕虽然对杜枚的建议非常认可,也予以采纳实施,但或许是杜牧在扬州的风流逍遥、放荡不羁,深为正人君子的李德裕所不耻,或许他在扬州担任了死敌牛僧孺的幕僚。所以在提拔重用杜牧方面,李德裕意见坚定,不给杜牧一丝机会。
让杜牧郁闷的是,李对其弟杜顗却是十分器重关心,多次辟召他为幕僚,即使杜顗失明之后也是如此。
更倒霉的事来了!会昌二年(842),四十岁的杜牧外放为黄州刺史。黄州地势偏僻,特产贫瘠,虽为刺史,但在壮志雄心的杜牧的眼中却好似流放(宋代的苏轼曾流放于此)。在黄州的日子里,他的诗中时常提到阴雨,"贱子本幽慵,多为俊贤侮,得州荒僻中,更值连江雨",更多的时间在借酒消愁,"酣酣天地宽,怳怳嵇刘伍。但为适性情,岂是藏鳞羽"(见《雨中作》)。
而在此时,又一个让杜牧羞愧的信息传来,他的堂兄杜悰春风得意,赴扬州升任为淮南节度使。在唐代中晚期,淮南节度使的地位无比崇高,往往是宰相的接班人,高过当今的上海市委书记,杜牧的爷爷杜佑就是在此入朝为相。史书中的杜悰无德无才,饱受诟病。反观杜牧自幼怀济世邦之志,可在与堂哥的竞争中,他只能抱住堂哥的大腿根。
郁郁不平之时,杜牧作了《上李中丞书》给宰相李书,抒发平生之志。“某世业儒学,自高、曾至于某身,家风不坠,少小孜孜,至今不息。…今者志尚未泯,齿发犹壮,敢希指顾,一罄肝胆,无任感激血诚之至”,又作《郡斋独酌》《雪中书怀》以解心中之闷。
对于扬州,杜牧的心中一直在苦苦追求,求而不得,而自己的亲友却春风得意。杜牧心中波澜四起,痛苦万分。
正在感叹老天不公之时,暂居在蕲州的弟弟杜顗来信和他商议,认为扬州经济发达,医疗水平高,而堂兄作为淮南节度使有权有势,想投靠堂兄,举家搬到扬州。
接信后杜牧感慨万千,自己的爷爷在扬州就任淮南年度使十四年,立下了不朽之功,至今仍深受扬州人民的爱戴。想起自己,不惑之年还只是一个偏僻小州刺史,早已由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变成了流星,扬州已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由于青春时放纵酒色,现在身体每况愈下,少年时立志成为顶天立志的大丈夫,到如今连自家兄弟也照顾不了,还有何脸面再到扬州?
回首十年前的扬州岁月,他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流露出无尽的悔恨与自责。在青春的大好时光中,自己在扬州纵情风月,蹉跎时光,而今除了风流才子的名声之外,一事无成。
情到深处,是绝情。
扬州已成杜牧的伤心之地,他再也不想踏足,虽然扬州有双目失明的弟弟,有孤苦寡居的妹妹。之后的十年光阴,杜牧先后在池阳、桐庐等地任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迁徙途中,他曾有数次拥抱扬州的机会。最近的一次是会昌六年秋,在赴睦州(今杭州淳安)就任的途中他路过了与扬州一江之隔的润州(镇江)。在瓜洲江面,杜牧曾无数次抬眼北望,但最终也没能叫停那一叶扁舟。
大中五年(851)秋,牙齿已经脱落、两鬂花白的杜牧从湖州刺史离任,从苏州、常州至镇江,人生最后一次与扬州擦肩而过。船泊金陵时,想起自己的青春早随着江水滚滚东流,一去不返,而他所疼爱的弟弟也于本年二月在病逝,停灵扬州待回祖茔归葬,杜牧潸然泪下。他挥毫写下了《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城里,有他所钟之景、所爱之人、所亲之友、所历之事,有他所有爱恨情仇的交织。蓦然回首,人生最美的盛宴却是内心最隐隐的痛!
次年冬天,杜牧病重,意识到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他为自己写了篇墓志铭。铭中叙述了自己的平生经历,上面只字未提扬州,因为往事不堪回首。不久,杜牧病重离世,终年五十岁。
扬州,因为深爱所以不再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