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展示着一个个伟大人物的功过得失。其中,汉武帝更是备受瞩目。他是汉朝最杰出的统治者之一,一位开创性的君主。然而,对于他的评价却因个人立场和时代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关于汉武帝的功过是非,一直是后人争论的焦点。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历史,从中汲取智慧,正确认识和评价汉武帝的治国之道。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他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生母王娡,三岁时被封为胶东王。他的姑母刘嫖和汉景帝同出于窦太后,刘嫖生下了女儿阿娇,她很想将阿娇嫁给刘彻,更希望刘彻能继承帝位,于是就有了“金屋藏娇”的故事,刘彻六岁被册封为太子。
刘彻十六岁那年,景帝崩殂,他继承了帝位。这个时候,大汉的真正主任是窦太后,刘彻还是一个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若有所思的少年,那个时候,或许他想做一个万民拥戴、有所作为的一代明君。
直至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农业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措施,推动了汉代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得以施展,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主要历史功绩
政治方面:【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然后加强了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他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给其他几个儿子,并且互不统属。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无法与中央对抗。【2】采取察举制的人才选拔制度。采取察举制,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
经济方面:【1】改革币制。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六次改革后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较大成功。【2】盐铁官营。盐、铁、茶主要民生物品主要由国家控制。这项制度实施,使国家独占国计民生意义最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利润。【3】平抑物价。实行算缗和告缗,国家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令商贾、手工业者、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文化方面:【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来管理人民的,上天给了他统治人民的权力,绝对不能违反。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便采取这种思想来做统治思想和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2】兴办太学,培养人才。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学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军事方面:【1】打击匈奴,平定北方。派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进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主力在“漠北战役”,取得战略决定性的胜利,解除了匈奴对于北方长期的威胁。【2】全面出击,开拓疆域。对东北方和南方用兵,扩充疆土在东北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汉帝国的版图至此基本成形。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设立郡县加强与内地的联系。【3】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农业方面:【1】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汉武帝组织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还在秦朝开成的郑国渠旁边开了6条辅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发数万士兵堵住了黄河决口。经过这次治理,黄河下游大约有80年没有闹过大水灾。【2】推行屯围、屯垦等发展农业的重大措施。【2】推行“代田法”。“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汉书·食货志》)。以上一系列措施,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汉武帝的过失
一是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得国库空虚;
二是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屡屡受骗,封禅求仙挥霍无度;
三是开疆拓土,征伐匈奴致使税负徭役繁重,农民大量破产流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汉武帝的一生沉沉浮浮,屡经磨练,在帝王事业中屡立丰碑。而其晚年却生活暗淡,尤其是经过“巫蛊之祸”之后,在寂寞、猜忌、疑虑与不安中结束了他的一生,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司马迁、班固、司马光,这三位伟大史学家如何评价汉武帝的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武帝有褒有贬。《史记·匈奴列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少数民族史,司马迁给匈奴立传,把匈奴看作炎黄子孙之一,表达了他对这场战争的性质定位:这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一场悲剧,战争使双方付出了极高的代价。对汉武帝连年征战,导致民生凋敝有所批评。
司马迁对于汉武帝的儒家统治思想,大为赞赏。汉武帝彻底肃清了诸侯王分裂势力,巩固了中央政权。 在《淮南衡山列传》中,太史公日: 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
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汉武帝的文治大加赞扬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绝口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表明对汉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褒贬兼而有之。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敞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总体来说,汉武帝算得上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杰出的一位,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汉盛世,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毛主席评价道:“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欢迎您的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