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吕不韦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权谋家。他在政治上智勇双全,善于谋略,深谙权谋之道,因此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他的一生经历风云变幻,谋略斗争,展现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在权谋之路上,他不断挑战权威,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最终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历史人物。
吕不韦一介商人,却独具慧眼,认为在赵国为质子的嬴异人奇货可居,出钱资助他并帮忙他回到秦国。嬴异人成为秦国大王之后,吕不韦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最后成为了秦国的相邦。待到嬴政即位,吕不韦承担着监国大任,并被尊为仲父。吕不韦此人对秦国是做出了极大贡献的,秦国在他的辅助下,财力兵力都慢慢的跃升为六国最强。但因赵姬的事迹影响,加上与嬴政在政治态度上与意见上不统一,吕不韦最终还是被嬴政夺权并外放了。

对历史上吕不韦的所作所为不是很了解,只是对《大秦赋》中吕不韦告老还乡那一幕感到震撼。当时李斯已上位,嬴政在李斯的宣导下已推行法家治国。借助着嫪毐反叛的理由(嫪毐乃是吕不韦献于赵姬也),嬴政也抓住时机一举处理了吕不韦一党。
吕不韦功成身退,准确来说是被贬流放吧。他离开咸阳那天,不管是他曾经的手下,他的朋友,还是他的敌人;不管是不是从他相府出去的人,还是秦国的子民,大家都一致的在城门口送别他。李斯也同样为他举杯送行。那个场面真的挺感人的,吕不韦自己也在心里说了一句,得到秦国人如此待我,我今生无憾。
嬴政站在城墙高处相望,也许他也有心相送,但内心又害怕,不知道该和他的仲父说什么,嬴政的内心还是挺矛盾的。他感激吕不韦一路上对他的帮助,但又不得不对付吕不韦。吕不韦是他的良师益友,但又是他人生中的拦路石,他要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就必须踢开他才能大步向前。嬴政最终没有亲自与吕不韦告别,但他命樊於期抱着公子扶苏去送,并送了一条玉珠子链子(不知道这个有什么特殊意义)。吕不韦握到那条链子,泪流满面,最后转身疾走。镜头就定格在吕不韦转身而走的画面,细节就是那张布满泪水的脸。那一刻真的觉得好悲壮,吕不韦在治国大事上运筹帷幄,掌控着秦国的半壁江山,为秦国真的算是鞠躬尽瘁。可人生终有退场,他离开的一刻真的能放下前尘没有遗憾吗,也许他的一脸泪水说明了他的心情,他对嬴政,对秦国都是有深刻的感情,有深深的不舍。他的眼泪中有离情、有不舍、有欣慰,就像父母对孩子长大后的那般情感。
李斯经常说吕不韦不是忠臣,认为自己才称得上忠臣。吕不韦纵然有三分是为了自身利益着想,但他至少还有七分是为了秦国的强大和久远。吕不韦虽然与嬴政政治态度有不合,可是吕不韦创下的政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对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着人编著《吕氏春秋》并不是单纯想自己留名千古,也是想推广当时百家之长,推行他的仁政治国,就算到现在《吕氏春秋》也算一部宝藏,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不同思想。吕不韦离开咸阳后,于流放途中自杀,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李斯嘴上说着自己是忠臣,最后却不能免俗的为了自己的私心假传圣旨逼公子扶苏自杀,扶持胡亥上位,最终作茧自缚灭了自己,也导致了秦国的灭亡。
相比李斯而言,吕不韦还是挺伟大的,他的一生众彩纷呈,澎湃起伏、悲哉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