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汉高祖刘邦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然而,除了他在历史上的光辉形象之外,戏说刘邦的一系列传奇故事却让人对他的人格和行为产生了疑惑。到底刘邦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一个被夸大和夸张的传说人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秘汉高祖刘邦的另一面。
秦末群雄逐鹿,各路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有贵族之后的项梁、项羽叔侄,也有出身草莽的英布、彭越,更有张良、陈平、范增等诸多智者,为什么最后胜出的却是刘邦呢?
刘邦是小地主出身,父亲和哥哥都善于经营和耕种,这为他积累了基础,也是他能够读书和游历四方的基础。读书可以让人明理,在那个时代,刘邦可算是肚子里有些墨水的人,同乡卢绾和他既是发小又是是同学,算是刘邦结交的第一个兄弟,尽管他的这个兄弟没什么大本事,但是却可以为他这个大哥效死命。刘邦仰慕信陵君,想做个游侠,于是他投靠到燕赵之地大佬张耳的门下,张耳曾经是信陵君的门人,秦灭六国后,张耳成了被全国范围内通缉的人,信陵君的门客很多,为什么单单通缉张耳呢?那说明他重要,张耳手里一定掌握着其他人没有掌握的资源。
张耳对刘邦这个小弟很满意,因为他这个人很通透,特别能领会自己的意思,不需要自己费心费力地去说透。于是刘邦成为了大哥张耳信用的人,当然刘邦认为自己做的就是游侠行径,包括刺杀一些“贪官污吏”,刘邦喜欢这种感觉,他认识了一个同门师兄陈胜,这位大哥很有见识,且极有胆量,深得张耳的信任。可没过多久,陈胜就离开了,临行之前也没有告别,一切发生得都很突然,刘邦知道不能多问,因为这是禁忌,如果张耳想告诉他,是不需要他去询问的。
“刘季,你父亲让人捎了一封信,让你回去!”张耳把消息告诉了刘邦,“是,大哥!”“怎么?不叫师傅了?”“大哥,不叫师傅对你我都好,不是吗?”“通透!去吧!”刘季回到了沛县,还是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刘太公看不下去,就让他带上厚礼去见萧何萧大人,看看能不能为刘季谋求一份差事。但萧大人不见刘季,因为他不想和一个常人眼里的市井无赖有所关联,但刘季没有白天去见萧何,而是在傍晚时分才登门拜访。尽管萧何已经吩咐过,任何人来都不见,但是刘季还是出现在萧何眼前。
“你怎么进来的?!”萧何的门子是多年的老仆人,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刘季出现在面前,就证明他的门子出事了。“萧大人别担心,门子很好,只是可能会睡上一觉,明天他不会记得今晚发生的事!”刘季轻描淡写地说着,但萧大人的脸色已经很难看了,因为刘季这小子不仅能说,而且心狠手辣,超出了自己的想象。“萧大人,您的生意本来可以做得更大,但缺少一个辅助之人,如果您不嫌弃,我可以替您做您不好做也不能做的事!”萧何一愣,随后说道:“我有什么生意?”作为沛县主吏,萧何掌管着县吏考核之责,通过萧何的门路,就可以入仕,这可是个油水极大的美差!
“有个亭长的差事,不过要选拔考试,你可以去试试。”“多谢萧大人!刘季告辞了!”不久的亭长选拔中,刘季脱颖而出,刘季摇身一变成为了负责地方治安的泗水亭长,这里面包括萧何在内,很多人都受了刘季不少恩惠。你说刘季区区一个泗水亭长,却可以领沛县主吏萧何对其马首是瞻,这背后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沛县令不过是傀儡,刘邦才是那个在幕后掌控一切的人。从表面上看,他和萧何是上下级关系,暗地里他才是丰沛之地的老大,萧何、曹参之流都是他的小弟。因此刘邦每次外出公干的时候,丰沛县内的各路人马都会给他送盘缠,成其中萧何每次都送得最多,其中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刘邦除了和萧何一起卖官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那就是诬良为盗,想摆脱嫌疑可以,来个消财免灾就好了,只不过要破费一点了。因此刘邦在沛县财运亨通,从来就不缺钱,但是要起兵反秦的话,还是差得太多,且他也被人妒忌,差点丢了性命,这个妒忌刘邦的人,就是沛县令,于是他让人给刘邦罗织了罪名,想把刘邦置于死地。刘邦当然不会承认,沛县令就想把刘邦身边的人当做突破口,他选中了夏侯婴,对他严刑拷问,在沛县令眼里,夏侯婴不过是一个车夫,用下刑就会就范。但沛县令看走了眼,夏侯婴的骨头很硬,就是不说刘邦的不是,尽管很多人见到刘邦打伤了夏侯婴,但夏侯婴一口咬定自己是摔伤的,和刘邦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陈胜在大泽乡起义,令天下震动,看似固若金汤牢不可破的大秦成了纸老虎,一个农夫组织的部队,都快打到咸阳了,曾经的虎狼之师,不知道去了哪里?刘邦看到了机会,在一次押解戍边的行动中,因为延误了工期,很多人都逃跑了。刘邦对剩下的人说:“逃跑会被抓回来,死得会更惨!如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识之士大展拳脚的好机会,你们不如跟着我,至少不用东躲西藏,也可以为自己谋求个富贵!”刘邦不开空头支票,他拿出了金银,领大家进了芒砀山,开始了自己落草为寇的生涯,放弃了做泗水亭长的公职。
刘邦不会在山里吃土,芒砀山就是他的根据地,同时通过萧何、夏侯渊作为自己的眼线,时刻注视着沛县令的一举一动。沛县令坐不住了,他意识到大秦的天下恐怕要土崩瓦解,作为秦吏,他想活下去就只有一个选择:起义。为此他找来了萧何和曹参商议,萧何对他说:“您是秦吏,带头反秦恐怕大家都不相信,反而容易被人算计,刘季这个人比较合适,不如让我去找到他,让他来带头比较好,如果成功功劳是您的,如果失败了,就砍下刘季的狗头,您看怎么样?”沛县令认为萧何说得有道理,于是让萧河、曹参去联系刘邦准备起事。萧何前脚刚走,沛县令就反应过来,这萧何哪里是替自己找寻出路,分明是要让刘邦拿自己的头颅来祭旗。
当沛县令想明白之后,便想把萧何和曹参这两个吃里扒外的人抓起来砍头,但为时已晚,他们到芒砀山与刘邦汇合。不过在沛县城内樊哙作为内应,是刘邦早就安排好的一步棋,他用弓箭把自己的书信射进城内,鼓动百姓动手除掉沛县令。樊哙更是身先士卒,率父老冲进县衙,沛县令成了刘邦的祭旗之人。
从市井之人到泗水亭长,再到沛公,刘邦年近半百的时候,迈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作为我们还有什么懈怠的理由呢?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