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后为什么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无视孙策?

孙权在称帝后为何只追封孙坚为皇帝而不追封孙策呢?这可能是因为孙坚是孙家的始祖,他的地位崇高且具有象征意义,追封他为皇帝可以突显孙家的皇权血统。相比之下,孙策虽然英勇果敢、开创了吴国的基业,但在家族地位上却略显逊色。此举也许是为了更加彰显孙权对家族血统的重视和继承。

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后,追封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孙权的这个举动很正常,这是开国皇帝的常规操作,用来证明自己帝位来源的正统性。

不过东吴的基业其实和孙坚没有多大关系,孙坚死的时候只是袁术的部将,手下连一座城池都没有。真正为东吴政权奠定基础的是孙策,他将传国玉玺抵押给袁术,带着家兵一刀一枪平定了江东,因其武勇和项羽类似,所以人称“小霸王”。

孙权称帝后为什么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无视孙策?

孙权剧照

但孙策好杀,再加上和僭越称帝的袁术有瓜葛,被江东士族所不容。200年,孙策被许贡门下刺客刺伤,后不治身亡,年仅26岁。孙策死时只有一个不满十岁的儿子孙绍,为了江东基业的稳固,他只能将江东传给了他的弟弟孙权。

所以于情于理,孙权都应该追封孙策一个皇帝,但孙权只封其为“长沙桓王”,另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侯爵,这就显得非常不近人情了。连陈寿都说“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然而孙权之所以这样做也有其合理性。

首先,符合宗庙昭穆制度。昭穆制度是周代形成的宗庙祭祀制度,是宗法制度的具体表现。规则是以始祖居中,左为昭,右为穆,然后以先昭后穆的顺序世代排列。

以东吴为例,孙坚是始祖居中,孙权为昭,孙权的儿子为穆,孙权的孙子为昭,孙权的重孙子为穆。如果把孙策放进去,因为孙策和孙权是亲兄弟,这个规则就完全乱套了。

昭穆制度

不过东汉时期的宗法制度和西周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忠君观念超过了孝悌观念,血统的约束性变得松弛。另外昭穆制度也有特例补充: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所以孙权把孙策放进去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放进去就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

其次,为了确保后代的正统性。如果孙权把孙策追封为皇帝,那么孙策的后人也有了继承东吴大统的资格,到时候孙策的后人和孙权的后人都说自己可以当皇帝,那东吴政权势必引发内乱。

所以孙权索性心狠一点,在源头上把这个问题彻底堵死,免得将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事实证明,孙权这样做是非常明智的。

孙权剧照

孙权晚年就因为立嗣问题引发了长达十年的“二宫之争”,牵连无数。丞相陆逊、朱据,甚至包括孙权的女儿孙鲁育、儿子孙霸都因此而亡,如果再牵扯上孙策的后人,那东吴就乱套了。

孙策的儿子孙绍死后,其独子孙奉继承爵位。270年,孙奉因谣传试图篡位被孙皓所杀,孙策一脉就此终结。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