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郭沫若被誉为大诗人,而毛主席则被称为他的老师。两位文学巨匠在诗词创作中频频相和,互相启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不仅体现了艺术上的交流与共鸣,更展示了人类情感之间的深厚渊源。如今,这段精彩的师生互动仍然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创作的高峰,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郭沫若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是在文学领域、历史领域、考古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军事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全才”。周总理曾经高度评价说:“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其实,相比周总理,毛主席跟郭沫若的交往更早,他们之间的故事也更多,留下了很多佳话,今天就来说说。

郭沫若在很多场合都曾说过,自己是毛主席的学生。其实,郭沫若这么说,只是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实际上,他还要比毛主席大一岁,生于1892年,四川乐山人。
1926年初,广东大学在林伯渠和瞿秋白等人的安排下,聘请郭沫若出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郭沫若和郁达夫等人坐船来到广州,去林伯渠家里见面,不巧的是,林伯渠当时正好不在家,郭沫若在林家的书房见到了老友成仿吾,还有一个年龄和他相仿的客人。
还没等成仿吾说话,那个客人就站起来,微笑着走上前,握住郭沫若的手说:“我是毛泽东,阁下应该就是郭沫若先生了吧!”
郭沫若打量了一下毛泽东,穿的长衫早已洗得发白,但神态自若,自信中还有谦和之气,郭沫若对他的印象非常好。
就当时的名气来说,郭沫若要大于毛泽东,但他也知道毛泽东的名字,知道他是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毛泽东给郭沫若介绍了相关情况,郭沫若点头称是,眼神中尽是欣赏之情。
等林伯渠回来后,毛泽东和林伯渠谈了些事情,便向郭沫若点头示意离开了。
等郭沫若等人回旅馆后,成仿吾问郭沫若:“觉得毛润之其人如何?”
郭沫若想了想,说:“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写道,张良‘貌如佳人好妇’,这句话用在毛润之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此人见识高人一头,非凡夫也。”
几天后,毛泽东冒着雨来到郭沫若的住处,请郭沫若去农民运动讲习所做演讲。郭沫若欣然答应,说:“润之相请,岂有不去之理?”
过了一段时间,毛泽东和郭沫若又并肩作战过一次,当然是在舆论战场上。
广州有一个东山青年会,邀请毛泽东、郭沫若和马伯援做演讲,演讲的顺序是郭沫若在先,毛泽东次之,马伯援最后讲话。
没想到,马伯援说我有急事,要先演讲,毛泽东和郭沫若没有反对,但没想到的是,这个马伯援讲的却都是诋毁马克思主义的歪理谬论,而且讲完之后就跑了。
郭沫若非常生气,上台后对马伯援进行了严厉抨击,毛主席上台后,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他们讲完后,台下掌声雷动。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郭沫若义愤填膺,写了一篇著名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对蒋介石发出了最强烈的声讨:“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了!……现在凡是有革命性、有良心、忠于国家、忠于民众的人,只有一条路,便是起来反蒋!反蒋!”
可想而知,郭沫若遭到了蒋介石的通缉,只好逃去了日本,一住就是10年。
在日本期间,郭沫若也没有忘记毛泽东,一直在关注着毛泽东的消息,当他听说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还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郭沫若大为高兴,连喝三杯酒,以示庆贺。
当听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开始长征,郭沫若的心又揪了起来。等到毛主席率领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郭沫若大喜,在日记中写道:“心中纪念着一件令人欢喜的大事!”
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郭沫若才回国,创造了多部历史剧,比如《屈原》《虎符》《南冠草》《棠棣之花》等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与必胜的信心。
这个时候,毛主席从延安给郭沫若寄来一封信,写道:“你的史论和史剧,大有益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我只嫌太少,不嫌太多,希望多有精品。精神是不会白费的,希望先生继续努力。”
1944年,郭沫若写了一篇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引起了毛主席的极大重视,并把这篇文章当作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文件。
毛主席还亲自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郭沫若和毛主席的重逢,是在1945年9月3日,当时毛主席来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郭沫若也作为民主人士,出席欢迎酒会。
在参加酒会时,郭沫若发现毛主席用的表是一只快报废的旧怀表,就摇头说:“润之不能没有好表。”说完,就把自己那块外国产的欧米茄表摘下来,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也非常喜欢这块表,经常戴在手上。
毛主席的名作《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蒋介石很没面子,就派出很多御用文人,集体写词,妄图压过毛主席的风头。
对这些不自量力的宵小,毛主席不屑一顾,但郭沫若坐不住了,写了《沁园春·和毛主席韵》二首,其一云:
说甚帝王,道甚英雄,皮相轻飘。
看古今成败,片言狱折,恭宽信敏,无器民滔。
岂等沛风,还殊易水,气度雍容格调高。
开生面,是堂堂大雅,谢绝妖娆。
传声鹦鹉翻娇,又款摆扬州闲话腰。
说红船满载,王师大捷,黄巾再起,蛾贼群骚。
叹尔能言,不离飞鸟,朽木之材不可雕。
何足道,纵漫天弥雾,无损晴朝。
郭沫若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像两把利剑,刺入了反动派的阵营,搅得反动派纷纷落马,狼狈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也加入了建设新中国的阵营,担任过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与毛主席的接触也越来越多。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擅写诗词,其中有好几首,都是跟郭沫若唱和的。
比如《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还有《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郭沫若对秦始皇没有好印象,写过一篇《十批判书》,对秦始皇进行了全面的批驳,但是,毛主席不同意郭沫若的看法,就专门写了一首诗《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974年,在一次批林批孔大会上,点了郭沫若的名,毛主席知道后,非常生气,亲自出面保护郭沫若。
毛主席1976年9月9日病逝后,郭沫若痛哭一场,说自己失去了最好的导师。
不到两年后,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也与世长辞,享年86岁。
(参考资料:《毛泽东年谱》《中华读书报》《文化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