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武帝拓跋珪是北魏的一位明君,他为国家立下了许多规矩和制度,使国家风气清朗,经济繁荣。然而,在位不久之后,却遭到了弑杀,结束了他短暂但有建树的统治。
北魏道武帝天兴六年(403年),拓跋珪长子拓跋嗣被立为太子,按照北魏“子贵母死”的旧例,拓跋嗣之母刘氏被赐死。史称“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太祖末年,后以旧法薨。”
道武帝赐刘氏死的目的, 与汉武帝昔年赐死钩弋夫人目的一样,在《魏书·太宗纪》记载:“初,帝母刘贵人赐死, 太祖告帝曰:‘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
不过,清代赵翼指出:“遍检《魏书》,道武以前实无此例,而传何以云魏故事耶?《北史》亦同此误。”
吕思勉先生也认为:“魏自道武以前安有建储之事?果系故事,道武但云上遵祖制可矣,何必远征汉武?《后传》之说,其为诬周,不辩自明。”
所以立此规制的始作俑者就是拓跋珪。
刘氏死时,拓跋嗣苦苦哀求不果,悲伤不已,因而被拓跋珪怒斥出宫,“游行逃于外”。这时候,因为长子拓跋嗣迟迟不回宫,拓跋珪不得不考虑另立储君。这时候次子拓跋绍便是他考虑的对象了,而依照“故事”,拓跋绍之母也得赐死。赐死的命运势必眼看就要落到拓跋绍之母贺氏的身上了。
《魏书·清河王绍传》称:“绍母夫人贺氏有谴,太祖幽之于宫,将杀之。会日暮,未决。”又称:“绍母即献明皇后妹也,美而丽。初,太祖如贺兰部,见而悦之,告献明后,请
纳焉,后日:‘不可,此过美不善,且已有夫。’太祖密令杀其夫而纳之,生绍。”贺氏应该是贺兰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改为汉姓“贺”,所以《魏书》记载中都是汉姓贺氏。也就是说,拓跋珪跟着母亲逃亡在贺兰部的时候,见到他的姨母很漂亮,便跟他母亲献明皇后说想纳其为妾,不过贺兰后称她妹妹太美了会导致不祥后果,而且已经有丈夫了。结果拓跋珪不听,派人暗杀了贺兰氏的丈夫,强娶了贺兰氏,后来生下了拓跋绍。
以上可以看出贺氏非常受拓跋珪宠爱,但是为何一度颇受宠爱的贺氏因何事而受谴?是因为失宠还是真的犯了大错?在此可以类比一下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之事。《资治通鉴》汉武帝后元元年条载, 武帝杀钩弋夫人的过程是先谴责之, 然后引持去, 送于掖庭狱, 最后赐死。贺氏也是“受谴,幽之于宫,将杀之”。所以贺氏之“受谴”可能与刘氏之被杀的原因是一样的。在拓跋嗣出走之后, 道武帝拓跋珪起了立拓跋绍为储君之意,于是出于同样的考虑欲先杀其母,故而按武帝杀钩弋旧事的程序,先谴贺氏。
不过,贺氏跟刘氏以及钩弋夫人不同的是,她向儿子求救了,“贺氏密告绍曰:‘汝将何以救吾?’绍乃夜与帐下及宦者数人,逾宫犯禁。左右侍御呼曰:‘贼至!’太祖惊起,求弓刀不获,遂暴崩。”拓跋绍悍然带人逾宫犯禁营救出了母亲,并因此弑杀了道武帝拓跋珪。
随着拓跋珪被弑,贺氏自然逃了一死,但是随着拓跋嗣即位后,贺氏仍被赐死。而且,拓跋珪制定的“子贵母死”的制度也被继承了下来。后来,太武帝拓跋焘之母杜氏也因此被赐死,太武帝太子拓跋晃之母贺氏、拓跋晃长子文成帝嫡母郁久间氏、文成帝长子献文帝拓跋弘嫡母李氏、献文帝长子孝文帝拓跋宏嫡母李氏、孝文帝长子废太子拓跋询嫡母林氏等都因“故事”被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