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第十二子刘琮因不愿受辱而选择自焚,从而殉节

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十二个儿子中,刘琮以其不愿受辱的坚毅选择自焚殉节,展现出了一种宁死不屈的气节。此举感动了无数人,让人们对他的忠贞和坚韧感到钦佩。自古以来,殉节烈士的精神一直被人们传颂,而刘琮的壮举也让人们再次思考了自尊与尊严的重要性。愿人们永远怀念这位勇敢的殉节英雄。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在长期高强度治国理政后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紧接着,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为帝,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开始削藩。后来发生的故事就家喻户晓了——不愿坐等朱允炆清算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起靖难之役,并最终攻入南京,从侄子手中夺走了帝位。朱元璋第十二子刘琮因不愿受辱而选择自焚,从而殉节

许多人认为,朱允炆不但缺乏威信、识人不明,且削藩手段简单粗暴,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他的失败。而另一方面,朱棣出众的指挥和强大的运气也对战局影响颇大。其实,朱棣之所以决心起事,有一个常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那便是弟弟朱柏的死。作为朱元璋第十二子、大明首任湘王,朱柏在被建文帝削藩后因为不愿受辱选择自焚而死,他的死则成为了逼反朱棣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柏生于洪武四年(1371),其母乃是胡顺妃。尽管按年纪排序在朱元璋的总共二十六个儿子中排在中前列,但朱柏和后来成为建文帝的侄子朱允炆其实只差了六岁。洪武十一年(1378),年幼的朱柏被封为湘王,封地位于荆州府,治所在江陵县,也就是如今湖北省荆州市的荆州古城一带。

七年后,十四岁的朱柏动身前往荆州就藩。据《罪惟录》记载,当时数位皇子一齐离开京城,朱元璋将他们召集到一起,先是赏赐了每人一条玉带,又提出希望看看玉带背面是什么样的。听了父皇的话,其他皇子都下意识转过身去,只有朱柏依旧面对着朱元璋,只是将玉带转了过来向其展示。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举动,朱柏解释道:“君父不可背也。”听到此言,朱元璋龙颜大悦,十分欣慰。

通过这件小事,便足见朱柏聪颖机智、重视礼数的特质,而《明史》更是记载了他的许多优点。举例来说,他“性嗜学,读书每至夜分”,这对于一个衣食无忧且年纪轻轻的藩王来说实属难能可贵。洪武三十年(1397)与兄长楚王朱桢共同征讨古州蛮时,朱柏更是随身带着书籍,如此手不释卷,可见其确实极为好学。

因为热爱书籍,朱柏还专门在自己的王府中设立了一间“景元阁”,在阁中招纳了许多人才校对、整理书籍,希望能够为治理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除了爱看书、勤看书,朱柏还擅长书画和诗文创作,被誉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就曾评价其书法作品道:“书法深绎晋人,精思动合矩度。”《明画录》中则有朱柏擅长画婴儿的记载。可惜的是,如今朱柏的书画作品已经不见于世。

另一方面,朱柏也喜欢谈论军事,自己更是不但气力过人,还“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通晓兵法、身体素质过人,又擅长骑马和使用各种兵器,朱柏完全称得上是文武双全。在如此优秀的同时,朱柏其实也有颗淡泊名利的心,在上文提到的征讨古州蛮途中,他一旦走到风景秀丽的地方,便会游览上一整天。另外,他对道家学说也颇有研究,甚至给自己取了个“紫虚子”的道号。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按照《湘献王神道碑文》的说法,当时朱柏甚至“哭踊几绝因忽忽内伤,有弃人间意”。

作为藩王,朱柏没有被允许进京为朱元璋送行,这本就已经让他十分难过,而很快来自侄子建文帝的责备更是让他悲愤交加。建文帝刚一上台,便将才能出众,一直以贤明著称的朱柏视为大敌,于是授意大臣弹劾朱柏意图谋反、伪造宝钞、滥杀无辜等罪名,并下旨要求朱柏入京接受审讯。

暗地里,建文帝派出了一支伪装成商队的军队,到达荆州后,士兵们很快包围了湘王府。知道自己难以逃出生天的朱柏不愿受辱,于是点燃宫室,随后身骑白马,手持弓箭冲入火海之中自焚而死,时年不过二十八岁。由于没有子嗣,建文帝下令剥夺其封地,并为了表达厌恶而赐其恶谥为“戾”。

得知朱柏被逼自尽,本就已经在暗中练兵的朱棣终于誓师出征,“靖难之役”由此展开。讽刺的是,四年后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与当年的朱柏一样是自焚而死。朱棣即位后,出于对朱柏无辜遇害的怜悯而恢复了其名誉,并改其谥号为“献”。对于这位悲情藩王的一生,也许用他自己的诗作来形容更为合适,那便是:“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