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监高力士:权倾一时的一生

唐朝太监高力士,一位权倾一时的夺权者,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出身平凡的他,凭借聪明才智和机智谋略,成功地升至朝廷高官的位置。在他的统治下,权力巅峰的高力士权倾一时,成为震动朝野的话题。然而,他的一生并非完美无瑕,权力与争斗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阴谋与暗流。在这个充满荣耀与危险的世界里,高力士的一生注定是一个充满波折与纷乱的传奇故事。

古代的太监在世人眼中印象不好,残缺不全的身体和奴性十足做派,常成为人们的笑柄,特别是靠主子淫威安身立命,更令人蔑视。但是,唐朝的太监中却出一位佼佼者,他就是被称为“千古第一贤宦”的高力士。唐朝太监高力士:权倾一时的一生

一、出身豪门,家遭横祸。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唐代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祖上是北燕长乐冯氏,乃是北燕皇族,后来冯氏一支南渡投降刘宋,定居在岭南,成为岭南豪族。曾祖父是北朝海南民族英雄的代表人物,唐朝初年,为都督广、韶等十八州的总管,被封为耿国公,祖父曾任潘州刺史,父亲冯君衡继承了其祖父的潘州刺史的位置,一门三代均是朝廷命官,富甲一方。

祖父去世后,冯家家道开始衰落,武则天长寿二年,监察御史万国俊诬告岭南流人造反,其父冯君衡被指控为:“心怀怨望,袒护族人,图谋不轨”,被处死,那年冯元一刚刚十岁。从此,一家人也妻离子散,他流落街头。就在这场横祸中,冯元一不幸受了宫刑,就这样,曾经的豪门少爷,入宫成了宦官,开始了伴君左右的生活。

二、身残志坚,精心侍主。

入宫以后,当时的女皇武则天见他聪慧机灵、一表人才,很是喜欢,就把他留在了自己身边,让内侍省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由此改姓“高”,力士是他的外号,因为他虽然是在内廷长大的阉人,却颇具祖上英武之风,即便是身成残疾,并未自暴自弃,每天坚持学文习武,很具备正常男性的阳刚之气。射箭的技术极其精湛,有文献记载,“善于骑射,一发而中,三军心服”,确实颇有大将之风。由此得名“冯力士”,改名之后,也就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高力士。考古发掘证实,高力士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颇有度量,文武双全。

景龙年间(708年),精明、果敢、富有智慧的高力士被临淄王李隆基看中,并引为知己,于是他精心侍奉主子,加上他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深得信任和恩宠,之后成为唐玄宗的心腹奴才。景龙四年和先天元年,唐玄宗李隆基先后发动两次宫廷政变,废掉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两大政治势力,完成中央集权,在这个过程中,高力士全力协助李隆基,积极出谋划策,组织抓捕行动,能力初步得到展现,为奠定 “开元盛世” 政治基础做出较大贡献。先后多层次被擢升,曾担任银青光禄大夫、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等职。马嵬坡事变之后,因他护驾有功,进封齐国公。

三、处事谨慎,临危不乱。

高力士平时行事谨慎,善于察言观色,自从侍奉唐玄宗后,更加尽心竭力,事事料理周到,又能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把握时机,及时进谏,提醒玄宗,称得上处事干练的忠臣,在朝廷内外口碑较好,玄宗也非常喜欢,曾说“力士当上(值日),我寝乃安”。

不仅如此,他虽身为宦官,并不是凭着一味的逢迎和巴结,有较强的政治眼光和决断能力,关键时刻有力协助了唐玄宗的决策,特别言事时能做到“顺而不谀,谏而不犯”。安史之乱前,玄宗沉迷声色,任用奸邪小人。他不仅仅伺候皇帝和贵妃的起居,曾多次警示忠告唐玄宗,收回边事大权,提防安禄山拥兵自重,心怀叵测。还在宰相李林甫、杨国忠专权乱政方面,多次提醒劝谏了唐玄宗,委婉批评他不理朝政、宠信奸相、盲目乐观的错误做法。可惜,玄宗开始还听,说得多了,就不高兴了,直到杨贵妃殒命马嵬坡,唐玄宗才悔恨交加,说:“悔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

安史之乱中,他随玄宗逃奔西川,行至马嵬驿时,发生兵变,杀死杨国忠,要杀杨贵妃。有文献记载,……京兆司录韦谔上前说:“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长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关键之时,高力士进谏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于是玄宗命他带贵妃到佛堂,缢杀之……。他在关键时刻牺牲杨贵妃,化解了玄宗危机,稳定局面。

四、忠心护主,至死不渝。

高力士对唐玄宗忠心耿耿,时刻追随身旁,一丝不苟的侍奉、保护着玄宗。他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仆,是一种生死与共的兄弟、知己情谊。

上元元年(760年),以拥戴肃宗有功的大宦官李辅国,带领五百名手执兵刃的禁军,强行把玄宗迁往西内,傲慢道:“陛下说,太上皇居住的兴庆宫太过狭小,请您去太极宫居住!”玄宗受了惊吓,几乎掉下马来。高力士连忙扶住玄宗,厉声面斥李辅国:“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汝旧臣,不宜无礼,李辅国下马!”李辅国不觉失辔而下,又看了他一眼,遂冷笑道:“高公公,真没想到事到如今,你怎么还那么不懂事?”言罢便一刀砍死了高力士身边的一名小宦官。高力士面对李辅国的威胁面不改色,对那五百骑兵喊话道:“太上皇诰曰,将士各得好生(不怕犯王法么?)!”禁军皆慌忙收刀,下马跪倒齐呼“太上皇万福”。他又盯着李辅国道:“李辅国拢马!”李辅国看了看他,只好悻悻过去拉住马缰,把玄宗护送到了太极宫。而玄宗握住高力士的手已是泪流满面,说:“微将军,阿瞒(玄宗小名)已为兵死鬼矣!”他为保护玄宗,放弃个人荣辱,不惜得罪权势滔天的李辅国,最终招致流放巫州,做到了忠臣该做的一切。

宝应元年(762年),高力士遇赦回京。他得到玄宗去世的噩耗,“号天叩地,悲不自胜”,每一号恸,数回气绝,哀毁过度,哽咽成疾。八月八日在朗州开元寺去世,唐代宗念其保护先帝有功,遂诏令恢复他过去的官爵,并赠扬州大都督,并许陪葬玄宗的泰陵。

五、一生荣辱,功过难评。

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时期,高力士既是侍奉皇帝的太监,唯唐玄宗是瞻才是他的本分;又是权倾朝野的大臣,担负着国家兴衰的责任,对他的功过是非应如何评价呢?本人觉得,开元初年他和姚崇、宋璟一样,都做出了许多贡献,协助唐玄宗成就“开元盛世”,用“贤宦” 来比喻不为过。在朝政荒废、政治昏暗的环境中,他没有能力左右局势,也无法独善其身,不免随波逐流;他权倾天下,未结党营私、专权乱政,还算可取;朝廷的腐朽统治,他置身其中,难辞其咎;在主子庇护下,奢侈腐化、寻欢作乐、玩弄权术,未激起义愤,是否算罪大恶极?如果没有他,是否还有唐玄宗与杨玉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是否还有渔阳惊天动地的鼙鼓呢?“千古第一贤宦”来比喻他,用词太过,太监中的佼佼者,是较鱼朝恩、程元振之徒。一个发了生安史之乱、让中华文明遭受了史无前例灾难的朝廷,哪个宦官敢称是“千古第一贤宦”?

一个人的一生一世,大半生伴君左右,短短的篇幅无法说清功过是非,在这里只是点个人浅短的见解而已,不足之处还有待于学习纠正。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