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师傅是谁?三顾茅庐相见的是谁?

诸葛亮的师傅是玄德刘备,而三顾茅庐相见的则是曹操。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智谋高超,被誉为“卧龙”,为蜀汉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他忠诚于刘备,甘愿为国效力,谋国家安危。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展现出诸葛亮卓越的才华和忠诚的品格。

原创作者:余世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诸葛亮的师傅是谁?三顾茅庐相见的是谁?

诸葛亮的师傅是谁?

这个问题有点瑕疵的,因为如此一问,就设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诸葛亮是有师傅的。历史上诸葛亮是否有师傅却是个问题,绝顶聪明的诸葛亮还需要有师傅吗?

人间智慧需要积累,人类文化在于传承。诸葛亮的智慧也并非与生俱来,对此有必要对诸葛亮的师傅问题做一番探究:

问题一,诸葛亮有师傅吗?

问题二,假如诸葛亮有师傅,那他的师傅是谁?

问题三,假如有师傅,诸葛亮从师傅那里学到了什么?

一、诸葛亮是否有师傅

(一)诸葛亮曾拜师于世外高人,可信度不大。南门太守的《诸葛亮大传》“拜师传奇”章节,讲述诸葛亮曾拜师于世外高人:一是拜灵山拜酆玖为师,学习兵法阵图等内容;二是拜武当山的北极教主学习道术。记载诸葛亮拜师的书,是元代人写的《仙鉴》。正如作者南门太守评价说,“《仙鉴》将诸葛亮归为‘武当弟子’,更多的是想借重诸葛亮的名望罢了。”①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出山辅佐刘备前,他在隆中过着耕读生活,闲暇时间与好友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人一同外出游学,未见诸葛亮有求仙问道之事。

(二)诸葛亮曾拜师于司马徽,于史无据。在《三国志》里曾跟随司马徽学习的人是有记载的,比如,《三国志·李譔传》记载,“李譔字钦仲,梓潼涪人也。父仁,字德贤,与同县尹默俱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意思说,李譔的父亲李仁,字德贤,与同县人尹默一起去荆州游学,跟从司马徽、宋忠等人学习。又如,《三国志·向朗传》注引《襄阳记》曰:“朗少师事司马德操,与徐元直、韩德高、庞士元皆亲善。”意思是说,向朗自小就拜司马徽为师。

李仁、尹默、向朗等人投身于司马徽门下学习,在《三国志》里都有记载,偏偏在《三国志》里诸葛亮没有求学于司马徽的记录,况且司马徽还曾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如何诸葛亮曾投身于门下求学,陈寿在诸葛亮本传不可能不记上一笔的,这说明司马徽不是诸葛亮的老师。另外,庞德公向司马徽推荐诸葛亮,更能证明诸葛亮不是司马徽的学生。

(三)诸葛亮拜师于庞德公,史书上是有记载的。《三国志·庞统传》注引《襄阳记》曰:“诸葛孔明(注,诸葛亮字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德公,襄阳人。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子涣,字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意思是说,诸葛孔明是条卧龙,庞士元是只凤雏,司马德操是面通明的镜子,这都是庞德公的话。庞德公是襄阳人。孔明常到他家去,每次独拜于床下,庞德公也从不制止他。庞德公的儿子叫山民,也有好名声,娶的就是诸葛亮的小姐姐,当上了曹魏的黄门吏部郎,早年死去。其子庞涣,字世文,晋代太康年间为牂牁太守。

诸葛亮的姐姐嫁给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那么诸葛亮应称呼庞德公为“亲家爷”;从辈分上说,庞德公与诸葛亮的父亲是同一辈,诸葛亮到姐夫家见到庞德公只要行长辈的礼仪就行,也不必行“独拜床下”之大礼。更让人意外的是,诸葛亮每次独拜于床下,庞德公从不制止他。这足以说明庞德公与诸葛亮之间不仅仅系亲属关系,其更进一步的关系就是师徒关系。

综上,诸葛亮在荆州地区游学广泛,向众人学习,但真正拜过师的人只有庞德公。

二、庞德公其人其事

孟浩然曾在《夜归鹿门歌》写道,“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里的“庞公”就是指庞德公。

庞德公是汉末三国时期荆州地区的一位大隐士,南郡襄阳人,住在荆州襄阳附近的岘山脚下,带着妻儿常年耕种,夫妻相敬如宾。他足迹不入都市,也不跟官府中人来往。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邀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故亲自到岘山拜访庞德公。刘表来时,庞德公和妻子正在田中劳作,看到刘表到来,庞德公也没有停下劳作。刘表对庞德公说:“你隐居岘山,自己一个人是过得很好;为什么不出山为天下人过上了日子做些事呢?”庞公笑着说:“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农家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大家都各得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刘表见庞德公不为自己言语所动,就转换话题并指着农具说:“先生如此辛劳,却并不能为自己收获到什么。做人当然应该谋求高官厚禄,这样才能够光耀后世,传之子孙。”庞德公笑着说:“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和爵位留给子孙,我现在却将平安留给他们。我只是传给子孙的东西与你们不同罢了,并非没有东西传给他们呀!”

庞德公不为眼前的荣华富贵所动,刘表只得叹息而去。

庞德公一生淡泊名利,他自己虽然甘于归隐,可对晚辈诸葛亮和庞统却爱护有加。庞德公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

诸葛亮十分尊敬庞德公,每次探访他老人家,都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后来诸葛亮逐渐得到庞德公的注意和重视。庞统是庞德公的从子,年少时纯朴诚恳,还没有人认知,后来庞德公又向司马徽推荐庞统。司马徽便与庞统谈论,不分昼夜。谈论后,司马徽对庞统感到非常惊异,叹服地说:“庞德公实在是知人,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呀。”并称庞统是南州士人之首。

后来,庞德公带着妻子儿女登鹿门山,以采药为由,不再归来,从此消失于世人面前。只不过庞德公隐居之前,交给司马徽一个任务,就是让司马徽向世人推荐诸葛亮和庞统,就才有了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之事。

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人物中的俊杰。”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司马徽回答说:“诸葛亮、庞统”。

从此,被庞德公称为“卧龙”的诸葛亮为,被称为“凤雏”的庞统,正式走上三国的历史舞台。

三、庞德公会向诸葛亮传授什么学问

在相关史料里,虽然没有明确庞德公属于哪门哪派,但从他的言行举止来看,庞德公应该属于道家一派。庞德公向诸葛亮传授的学问,主要内容也应该是道家方面的经典著作及有关“治大国若煮小鲜”的经世致用之道。

有人可能会反问,诸葛亮拜师于庞德公,而庞德公是道家学派的人物,他向诸葛亮传授的是道家方面的智慧,可诸葛亮行为处事都是法家的作派,没有一点道家人物的仙风道骨。还有诸葛亮志“每自比于乐毅管仲”,而乐毅和管仲都属于法家代表人物,所以说诸葛亮应该就是位法家人物。或者说,道家的庞德公教出了一个法家的诸葛亮。

若从现象来看诸葛亮,上述观点似乎能成立,但撇开表面现象看事物的实质,诸葛亮的世界观则属于道家一脉。

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智慧最高的一派。老子思想的主要价值在于方法论的探讨,也就是对于认识世界、解决难题的方法、途径。因此,道家思想极度重视对于规律(也就是道)的把握,强调要掌握规律、顺应规律,强调顺势而为。诸葛亮从庞德公处学会了道家学派的本领,再加上诸葛亮极高的天赋,这就是诸葛亮为什么比同时代人显得更洒脱,更有智慧的原因之一。

另外,从渊源角度来说,法家出自道家。法家思想在哲学方面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老子、庄子和申不害、韩非子放在《老庄申韩列传》中叙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道家核心理念,在其著作《韩非子》中就有《解老》《喻老》篇。因此,诸葛亮在行为上处处体现法家作派,但在思想上则是遵循道家之精神。

另外,诸葛亮的道家思想也可以从诸葛亮的《诫子书》②和《临终遗言》③两篇文章中得以体验。诸葛亮以道家武装内心,外靠法家来建功立业。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以法家手段“屏黜奸谗”,以道教精神让自己“淡泊与宁静”。

或许可以这样说,正因为诸葛亮从庞德公处学到了经世致用之“道”,才使得诸葛亮“诸葛亮的指挥神出鬼没,部队行动迅速,进攻不能抵挡,撤退不能去追击,白天不能攻击,夜晚不能偷袭,对方就算兵力多对诸葛亮也无胜算,就算诸葛亮兵力少对方也占不到便宜,前后呼应,左右掩护,行军有乾坤的奥妙,变阵有四时的变化,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诸葛亮是真正的卧龙啊!”④

其实,庞德公对诸葛亮最大的帮助,就是为诸葛亮创建了一个著名的“卧龙”品牌,并通过司马徽等人的推广,使得“卧龙”诸葛亮扬名天下,流传千古。

四、诸葛亮的艺术形象是位道士

元代人写的《仙鉴》将诸葛亮归为“武当弟子”,视诸葛亮为道教的代表人物。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把诸葛亮刻画为一名能呼风唤雨的道士。小说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诸葛亮在介绍自己时是这样说的:“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接着诸葛亮告诉东吴周瑜,自己能够“借得东风”助周瑜火攻曹操。

诸葛亮说,“都督(注,指周瑜)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瑜曰:“休道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风,大事可成矣。只是事在目前,不可迟缓。”孔明曰:“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如何?”瑜闻言大喜,矍然而起。便传令差五百精壮军士,往南屏山筑坛;拨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听候使令。

之后,孔明辞别周瑜出帐,与鲁肃上马,来南屏山相度地势,令军士取东南方赤土筑坛。到了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孔明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最后诸葛亮给周瑜借来了三天三夜的强劲的东南风。为此,周瑜指挥黄盖顺着东南风火攻曹操战舰,打败曹操,最终赢得了赤壁大战。

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将诸葛亮描写成一名道士,是否受元代的道教书籍《仙鉴》或者是诸葛亮拜师于庞德公之事的启发,就不得而知。不管怎么说,“卧龙”诸葛亮的成功,还真离不开他师傅庞德公的精心培养!

为此,世人在歌颂诸葛亮时,千万不要忘记他的师傅——庞德公。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三日星期日于丽水)

注:

①南门太守著《谋局与破局:诸葛亮大传》,北京:现代出版社,2019.4,第32-34页

②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③诸葛亮《临终遗言》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逸阴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译文】念在老臣天性笨拙,耿直,正好赶上天下都很艰难的时世,起兵北伐,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谁料到病在膏肓,生命危在旦夕。老臣只愿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戴自己的老百姓,让自己的孝道能通达至先帝,使自己的仁爱之心能广布于天下,提拔那些隐士逸士,让贤良能走进宫廷,把那些奸臣馋臣从身边支开罢黜,以使民风变得淳朴忠厚。老臣当初侍奉先帝时,(一切支出)全都依靠官府,没有自己经营过生计。现在都有了八百株桑树,还有十五顷薄田,子孙的吃穿用度,自然很丰足,甚至有盈余。老臣现在人在外面,没有别的什么要调整的地方,跟着时节变化而变化的吃穿,全都仰仗朝廷,不用去干别的营生,使这些吃穿多一丁点儿。如果老臣死的时候,不让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还有多余的财产,那样会辜负了陛下的厚望。

④苏轼对诸葛亮的评价原文: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⑤本文诸葛亮图片来自网络,其余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