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第一奸相:权倾朝野,创造三个成语,终至悲哀终结

唐代第一奸相李辅国,权倾朝野,以权谋私,荼毒百姓。他创造了“权倾朝野”、“狼心狗肺”、“以欺人之心”等成语,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污点。然而,他最终以悲哀的终结,被废黜和处死,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警示:权力的滥用终将自食其果。

还有人没看过《庆余年》吗?

在《庆余年》中,有一位不惧皇子,甚至敢和庆帝叫板的奸相林若甫,人称林相。

唐代第一奸相:权倾朝野,创造三个成语,终至悲哀终结

他是百官之首,门生故更遍布朝野。

他权谋深沉,一手遮天。

他的原型其实来自于唐朝著名的奸相李林甫。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聊聊号称唐代第一奸相,李林甫的一生。

李林甫,出自李唐宗室郇王房,是郇王李祎(太祖李虎第六子)的玄孙,长平肃王李叔良的曾孙,华阳郡公、原州长史李孝斌的孙子,扬州参军李思诲之子。

他的李是李唐的李,曾祖父长平王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算起来李林甫也是李渊的族曾孙。

虽然是唐朝宗室,但李林甫的家境一直在逐渐没落。靠着祖荫,他也只得了一个从七品直长的官职。

而且,李林甫的父亲早逝,拼爹他是指望不上了。不过好在他有个好舅舅楚国公姜胶。

早在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姜皎便与其关系很不错。登基之后,二人也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有了潜龙期间的关系作为基础,为外甥打点打点肯定是没问题的。

开元年间,李林甫便升官做了太子中允。

但想要走得远,就不能在一个地方死磕。李林甫显然不会满足于一个从七品小官。

不久,舅父姜皎去世,李林甫把目光投向了与姜皎有姻亲关系的侍中源乾曜,通过亲族关系结交侍中源乾曜之子,并说服他向其父为自己求取司门郎中。源乾曜素来鄙薄李林甫为人,讥讽道:“郎官应得才望,哥奴(李林甫小字)岂郎中材乎?”

李林甫显然是个不能刺激的。你越看不上他,他便偏要把这件事情做成。他是个十足的野心家。

开元十四年(公元 726 年),在御史中丞宇文融的举荐下,李林甫再获升迁。

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之一,,位列三公。这下,李林甫算是得偿所愿。

不过他并没有就此停止步伐。

他大抵明白,到达御史中丞的位置后,不便再到处与官员结交,会沾上“结党”的嫌疑,被玄宗忌惮。

于是,他调转方向,将橄榄枝伸向了宫中宦官、宠妃贵人。

当时,李林甫结交的最著名的宠妃便是武惠妃,在“以子为贵”的年代,李林甫很快就抓住了武惠妃的命门,便是她的儿子寿王李瑁,他向武惠妃大献殷勤,表示愿意保护寿王。

在合作期间,武惠妃负责吹玄宗的枕边风,探听玄宗的心意。

因此,李林甫善于把握玄宗的心思,一系列办公动作都让玄宗感到满意。

后来更是成为玄宗时期在职最久的宰相。

宦官之辈,对李林甫有过帮助的,最为人熟知的是高力士。

高力士对玄宗忠心耿耿,但偏偏人都有弱点,一旦欠了人情,便处处受到牵制。

高力士受过武三思的恩惠,武三思死后后,他的报恩对象变成了武三思的女儿。

李林甫拿捏住这一点,与武氏有了私情,依着裙带关系,间接获得了高力士的帮助。

当时玄宗在萧嵩的引荐之下,决定封相韩休,但阴差阳错之下,韩休误以为是李林甫向皇帝推荐了他,便也在后期推荐了李林甫。

加上武惠妃等人的助力之下,李林甫晋升黄门侍郎,专门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朝廷事务。

离皇帝越近,离权力越近。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 735 年),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三人同时为相,大权在握的李林甫开启了一系列骚操作,凡是和他不对付的,一律打压。

张九龄与裴耀卿交好,做事情往往高标准、严要求。

所以,一直对于李林甫的某些操作颇有微词,比如,当时玄宗的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因母亲失宠而对武惠妃有怨言,枕边风轻轻一吹,玄宗当即起了废除三个儿子的想法。

张九龄等极力阻止。结果李林甫却说:“这是皇上的家务事,自己做主就行了,何必问外人?”

又有一次,唐玄宗想任用牛仙客为相。牛仙客这个人,其实志大才疏,没有什么才识。

张九龄据理力争,表示反对,宰相是一个国家能有序运作的核心岗位,的确不可以儿戏。

李林甫秉持着“皇帝说得都对,皇帝说得都行”的低底线、无原则的态度,在一旁帮腔:“仙客,宰相才也,何有於尚書!九齡書生,不達大體。”

次日,张九龄依然固执己见,惹得玄宗大怒:“事皆由卿乎?”李林甫不顾牛仙客是否真有才学,一味顺着玄宗意图支持封官。他还私语玄宗:“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文章才学是一种最低成本的筛选方式,这种方式筛选出的也许不是最优秀的政治家,但一定过滤掉了很大一部分品质差的。

所以张九龄的考量是有道理的。

此时的玄宗已经完全听不出好赖。他听不得一点性逆的话,尤其在李林甫甜言蜜语的对比下,张九龄等人的直言劝谏显得烦人。

玄宗与张九龄渐渐离心。开元二十四年(公元 736 年),在李林甫的诋毁下,张九龄、裴耀卿被罢免,而后,牛仙客与他共事,事事唯李林甫马首是瞻,成了李林甫的小跟班。

后来轮到李适之,也逃不过李林甫的算计。李林甫告诉李适之,“华山有一金矿,开采可以富国,玄宗还不知道。”

李适之性情粗疏,挖个洞他就跳,急着立功。

结果到朝堂之上说起金矿,李林甫却改了话术:“这件事,人所共知。只是,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龙脉’所在,怎么能只顾赚钱而破坏‘龙脉’呢?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必定心怀鬼胎。”

唐玄宗一对比便觉得李适之太过鲁莽,当众斥责他,后来更是不把重要的事情再交给他。

此后李适之也被玄宗渐渐疏远。

不难看出,李林甫的一切行为迎合玄宗为最终目标。

在职场中,他不但无法与优秀的同事和平共处,甚至作为上司,他也不愿扶持优秀的后辈。

一切威胁到他地位的,他都会想方设法地除掉。

他自己不学无术,曾经把"弄璋之喜"写成"弄獐之喜",结果被很多读书人嘲笑,因此更加讨厌读书人。

有几次,玄宗想要启用新的人才,只提了一嘴,李林甫就马上行动,把这种信号扼杀在摇篮里。

他告诉唐玄宗"野无遗贤",意思是天下没有遗漏的贤才了,都被圣人您用在朝堂了。

一句"野无遗贤",何其讽刺,抹杀了多少读书人的前途。

诗圣杜甫就是其中著名的受害者。

那么问题来了,李林甫这么猖狂、作恶多端,怎么就没一个人站出来攻击他、揭发他?

当然有,但是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当时,李林甫权倾朝野,一人之下。玄宗撒手不管,大臣们只能到李林甫面前汇报,你总不可能在当事人面前告状吧。

他也知道自己留下的话柄太多了,曾经召集谏官,威胁他们:“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

他的意思是:你们只要一声不吭,就能安稳地摸鱼领工资,若是谁敢当刺儿头,马上滚蛋。

这就是著名的"立仗马",摸鱼还能领工资,听着似乎很爽,但是从此朝堂被李林甫一人把持,大唐成了李林甫的一言堂。

当然,如果李林甫只会拍马屁,他肯定不可能在宰相之位上连坐 19 年,唐玄宗只是不想上班干活了,又不代表他傻。

李林甫的一些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唐玄宗的纵容?

玄宗曾说过“朕不出长安近十年,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李林甫的确是卓有功绩的,他在经济、法律、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这些措施,也的确推动了唐王朝的发展,有可取之处。

《旧唐书》记载他:“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

这样一个有办事能力,又指哪打哪,坚定“拥护”自己的好员工,谁不喜欢呢?

但在安史之乱后,玄宗与裴士淹聊起历任丞相,谈到李林甫时,玄宗说他“是子嫉贤疾能,举无比者”。

李林甫嫉贤疾能,引荐都是不如他自己的人,生怕一不小心谁就越过了他。

有世,很多人把安史之乱的起因归咎于李林甫,但其实说实话,将安史之乱这口大锅扣在李林甫一人头上,是有点不公。

但李林甫确实难辞其责。按照盛唐时的制度,少数民族的将领是不被授予节度使这样的重要职务的。

但李林甫担心“以边将入相”的事情发生,他的权力就会被分散。

天宝十一年(公元 752 年),李林甫向玄宗进谏“文士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番人。番人善战有勇,寒族不易于结党”。

李林甫认为番人大多没什么才学,也更没有担任宰相的可能,对他的权力没有任何影响。

这一制度的开放,扶持了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的同时,也为后来安禄山的壮大点亮了绿灯。

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李林甫因此成了众矢之的。

宋代诗人徐钧曾写诗批判李林甫启用胡将一事:“柄国年深巧蔽欺,如何方面用胡儿?只知怙宠为身计,不道渔阳乱已基”。

李林甫向来认为番将不足为惧,他生前也的确镇得住这帮人,就连不可一世的安禄山见到他都卑躬屈膝,恭恭敬敬。

前面已经说过,李林甫最会猜测人心,猜得了玄宗,自然也猜得了安禄山。每每二人谈话,李林甫都能拿捏安禄山的心思,先安禄山一步说出他想说的话。

安禄山毕竟是个胡人,他还以为未卜先知的李林甫是神仙呢!所以每次交谈,安禄山都很紧张,甚至怕极了李林甫,大冬天都会冒冷汗。

只要是做过的事情,或浓或淡都会留有痕迹。李林甫也很快迎来了他的反噬。

天宝十二年(公元 753 年),李林甫病逝,杨国忠拜相。李林甫尚未入土为安,杨国忠便与安禄山联合诬告李林甫,说其与叛将阿布思密谋意图造反。

二人呈上证据,死人是无法说话的。就这样,李林甫被削官抄家,唐玄宗甚至还命人劈开他的棺材,脱去象征着荣耀的紫金朝服,改用小棺材装险,以庶人之礼安葬。

其实李林甫的儿子李岫早就担忧过这个后果,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车夫拉着一车满满的货物,突然车不堪重负翻倒在地,触景生情。

李岫向父亲李林甫说道:“您久居相位,树敌太多,一旦祸事降临,恐怕连我也不能幸免啊。”

李林甫似乎也感受到什么,只是此时他也无力回天了,大势如此,还能有什么回头路吗?

李林甫被抄家后,他的儿子也被流放到偏远之地。

一代权相,终于还是没有能善终。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