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一生未入仕,其实是因为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任性选择。他深爱自由与田园生活,不愿因应试制度而束缚自己的思想与灵魂。他选择了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平和,而非被权势与利益所左右。这种执着的选择,或许令人心痛,但也让他成为诗坛上的独特存在。
一,少年喜闲适,致隐不在仕
孟浩然,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又因他终身未仕,又称之为孟山人。他的生平很难考究,大抵与他终身未宦有关系,然而他的诗歌却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不仅当时很多诗坛大佬天才对他欣赏有加,及至今日,当代人读孟浩然仍能从中感受到自然的闲适。
古人年少大多立志功名,陈子昂年少到长安求仕时,苦于无人推荐,他家虽然有钱,可是却没有势力,想在政治有有所为,光有钱是没用的。当时长安街上有个卖琴的,价格高得离谱,说是什么知音者才懂。今天怎么感觉就是骗子呢。陈子昂一看计上心来,他当街买下,果然有钱任性啊。并宣称自己琴技高超,差点就说自己会弹奏广陵散了。并说自己明天这时当街弹奏,众人一听纷纷来了兴趣。等到了第二天果然来了很多人。然而人家陈子昂话锋一转说其实我最擅长的是写文章。于是像发传单似的把自己写的好的文章发给众人。这套路果然高明,陈子昂也迅速为众人熟知。可见古人为了求仕真是煞费苦心啊。然而我们的孟夫子呢。据说孟浩然出生于书香世家,按理说他家会催他考取功名的,但人家却志不在此,直接去鹿门读书练剑去了。并在鹿门碰到了同隐的好朋友张子容。
孟浩然的隐是有自己的隐逸情怀的,不跟卢藏用似的(创造"终南捷径"成语那哥们儿)。从他早期的诗歌我们可见一斑。他那首以他隐居之地命名的诗歌《夜归鹿门歌》就很有意境。他首先说"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去,余亦乘舟归鹿门。"很简单的叙事,毫无雕饰。但简单不代表不好,陶渊明的诗简朴吧,但后人无不喜欢,后代陶吹小有名气的要数元好问的哪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估计陶渊明地下有知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孟浩然早期诗风还真像陶渊明。山寺,渡口,小舟,鹿门。都是远离都城的喧嚣,回归自然的真实,里面是有他真实的感受的。后面两句是"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句话从表面上看,前一句以镜取胜,后一句则以意胜之。雾气氤氲的古松被月光一照仿若"开烟树"。仿佛有种仙境的感觉,趁着这景,他仿佛感觉自己来到了庞公隐居的地方。庞公是孟浩然老乡,三国时人,据说刘表请他做官,他不受,携妻鹿门采药不返。这里面的意思就很复杂了,人家庞公是给官不做,你孟浩然是什么也没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复杂的心境。接着最后一句说"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浓浓的寂寞之感,你们这岩扉,这路径都多长时间了,我还这么年轻。但怎么样呢,还能怎么办,就自己独自徘徊吧。这时孟浩然早期隐逸心情的真实写照,或许现实并没有理想那么美好。
孟浩然的早期诗风意境清幽,境界旷然高远。这与他隐逸的生活和心境是分不开的。环境是诗人文风形成不可忽略的因素。无论是和朋友登高望远的"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秋登兰山寄张五》。还是外出野营时的夜里的感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都写的境界高远,兴象盎然。
二,盛世欲有为,奈何性已然
正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时,好友张子容跑来高兴地告诉他说要去做官了,孟浩然一脸无奈的送别了他。还写了首诗送别好友,在《送张子容进士赴京》中说"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翔。"表达了对好友深深的祝福。当好友出来做官时,孟浩然难免心情波动,加之当时是开元之治,盛世繁荣,不出来做官干一番事业总觉得对不起自己。也有人说是孟浩然的母亲当时身体不太好,所以他出来致士赡养家庭。
古人出来做官一般有有考试和干谒两种做法,说起考试,孟浩然显然没有苏家三父子那么幸运,一门三学士。孟浩然的进士考试失利了,对于这位让李杜二人都很崇拜的孟夫子没考上确实很让人意外,大概只能去问当时的主考官了。唐朝做官很流行干谒的做法,就是拿自己的好文章找到那些达官贵人,让他们引荐自己。这方面李白就做的很好。才到长安时在贺知章面前吟一首《蜀道难》让贺知章以为天人下凡,不是碍于身份的话估计都会对李白顶礼膜拜了,还被誉了个"谪仙人"的美号。在拜访当时的荆襄刺史韩朝宗时写了一篇《与韩荆州书》。开头就写"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句子。拿到今天仍堪称职场升迁的至理名言。孟浩然也干谒了,他比李白就含蓄内敛的多了。但内心愿望强烈,句子也难免流俗,他写过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张丞相即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里面哪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境界高远,气象雄浑,堪称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句,和老杜哪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相比也不承多让。但是后面的句子却显得有点呆板生硬了,"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求仕的目的很明确了。这诗句生硬地写出来,毫无感发的力量。让读者一眼就能破其情,晓其意。这不该是孟夫子的诗。为何孟浩然未能被举荐呢,据说后来孟浩然去王维处做客时,恰逢唐玄宗前来。孟藏于塌下,王以实情相告。玄宗让孟出来并问其新作。孟浩然脱口出"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归故园作》。玄宗不悦地说到"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放归襄阳,张九龄也不敢举荐了。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的耿介和天性。孟浩然可能想求仕过程的心酸,想一吐为快了,但要知道官场有官场的规矩,你孟浩然既然要做官就要遵守这规矩。好不容易到了皇上的面前,你为什么就不能写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句子呢,但这就是孟浩然,早年的天性早已改不了了,本是林间自由鸟,何来笼中做金雀。
孟浩然早年快意林间,及至快四十时才感觉自己的人生要落空了,才想要完成自己的理想。然而很多在功名前苦苦挣扎了半辈子的读书人,也没能做官。你孟浩然怎么就能保证自己一定能成功呢。加之自己早年间隐逸山林的性格,与当时规矩的官场生活也难相容,所以说孟浩然不能做官,即使偶然,也是必然。
三,失意归山林,怅然逝此生。
求仕失败后孟浩然有过简短的游历和做幕僚的经历,但这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对自己生命的实现。既然你早年有那份求隐的心就该把功名放下,追求那隐逸的乐趣,孟浩然也确实做到了,而后想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求仕。这里就有矛盾了,古代的仕与隐,是两个对立面。像陶渊明就隐了,但陶渊明是在自己理想得不到的情况下隐的,而孟浩然呢,他是在隐逸的生活中看到自己人生的落空想出来做官了。这就仿佛想像到陶渊明在官场上生活一般,很难实现。
再次归隐的孟夫子,很难找到少年时隐逸的情怀,所以作诗就少了份逸动和洒脱,但多了份对生命和历史的追问的感觉。就像那首《早寒江上有怀》中"迷津欲有问,平海西漫漫"的诗句所展现的一样。"津"就是渡口的意思,但前面加一"迷"字使这个欲寻的渡口扑朔迷离,仿若海市蜃楼一般。更可怕的是我是在这无边漫漫的大海上寻找。这种迷茫是无助且无奈的,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有句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他们这种对生命,对人生的追问是迷茫而无助的,同时也是深厚而博大的。相较这首,孟浩然在那首《与诸子登岘山》就显得很阔达了。开始即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句话写得很好,一句话囊括了古今事物的变化,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也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接着后一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即有一种对过去的追往,也有一种对未来的时不我予的悲慨。这两句诗语言简单,但内容是深厚而博大的。言简意深,这也是孟浩然晚期诗风的一种风格。
据说王昌龄遭贬谪是路过襄阳拜访孟浩然,当时孟浩然背上张了毒疮,忌食海鲜,但两人相谈甚欢,食鲜,疾发逝世。说起来王昌龄这锅背得有点冤。但无论如何,孟夫子走完了仕隐皆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