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死后,孙权顺利上位的致命原因是他受到了周瑜的支持。

孙策在战乱时期英勇奋战,但不幸被刺身亡,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孙权处于了一个关键的位置。然而,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周瑜的全力支持,在周瑜的帮助下,孙权成功继承了孙策的地位,顺利登上了吴国的统治者宝座。周瑜的智谋和背景,为孙权的执政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有上百位帝王,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时代中,皇帝是兴衰更替最直接的代表。很多时候,一个皇帝的好坏就能够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所以,每一个皇帝在即位之初便必须承担起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选择继承人。

不论皇帝们的位置是如何得到的,在地位稳固之后,他们都必须得为国家的绵延做考虑。为了保证国家传承的稳定,中国人在周朝便提出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虽然,历史上的皇帝并非全都是嫡长子出身,但是,他们却始终维护着老祖宗留传下来的规矩。但也有些时候,也存在嫡长子无法继承皇位的情况。

孙策死后,孙权顺利上位的致命原因是他受到了周瑜的支持。

比如说,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在建立之初时,他们的权力更迭就没有因循旧例。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知道,小霸王孙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英雄。在父亲孙坚死后,他靠一人之力,跟袁术借了几千人马,就开创了江东基业。

但是,孙策英年早逝,年仅26岁便早早退出了历史舞台。他在死前并没有让自己的嫡长子孙绍掌管政权,反而,是把自己的弟弟孙权推到了前台。其实,很多人对于孙策的这种反常规的操作不太理解。他们总觉得,孙策死后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应该是孙绍。

今天,我们就这件事来好好剖析一下,找出孙策做出如此选择的原因。

首先,三国是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在那个时代,政权想要保存自己的国家就只能不断的让自己变强。毕竟,所谓的乱世就是强者为王,弱小的政权一定会被其他的强者灭亡。而当时,孙吴政权刚刚建立不久,尚且没有取得江东的民心,而孙策的早夭更是给新生的孙吴政权来了致命一击。

孙策明白,如果在自己之后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主公来领导东吴集团,那么,它们必然会走向灭亡。彼时,孙绍只有四岁,尚且无法看出能力,于是,孙策只能选择自己的弟弟孙权。毕竟,孙权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而且,还展现出了不俗的能力。

可以说,身为兄长,孙策对于弟弟也十分熟悉。在那个时代,禅位于兄弟和儿子在其本人看来差别并不大,他们更在意的是本族,老孙家的家业。是老孙家在打天下,天下还不是他们的,再有孙策也看得出孙权是可塑之才,并不是一无是处,果真一无是处也就另当别论了。

其次,孙策所领导的东吴集团并形成唯一的权力核心,当年孙坚死后,年幼的孙策带领着父亲的残部辗转求生,最终,依靠袁术的支持才拿到了江东之地。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孙策占据江东的过程就会发现,他的军队其实并没有用武力占领江东。

当时的江东之所以那么顺利地被他收复,完全是因为袁术逆时代潮流而动,提前称帝,最终,把自己逼上了死路。孙策其实是趁着这个机会,暗中争取了江东的世族的支持,这才成功建立了所谓的孙吴集团。

孙策的办法固然是兵不血刃的高招,但是,却存在一个隐患。

也就是说,孙吴集团在短时间内其实并没有变成铁板一块,不过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而这个联盟存在的基础便是孙策和江东世族的相互制衡。毕竟,当时江东世族内部还是有很多杰出的人才,比如张昭、周瑜等。虽然,周瑜本人和孙策的关系非常好,可是,一旦孙策去世,江东世族必然不会让一个四岁的娃娃去当他们的领头人。

相比之下,张昭或者周瑜都是更好地选择。孙策自己也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选择让自己的弟弟孙权继任太守的位置。因为,在乱世之中世族的倾向永远是依靠大树、保全自己,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绝对不会当出头鸟。孙权本人的能力也的确很出色,自然就能够得到江东世族的首肯。

最后,当时的东吴集团还是汉朝的臣属,他们并没有摆明车马宣布割据。而且,孙策是用汉朝太守的身份去做一方诸侯。如果,孙策选择让自己的四岁的儿子继位,那也就是说,孙绍将成为太守。虽然,当时的汉朝已经衰微,但是,他们依旧无法容忍将太守之位让四岁的孩童来做。

综上所述,孙策在临死前其实只有一个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那就是让自己的弟弟孙权出任太守,并将振兴孙家、图谋天下的任务承担下去。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孙权果然没有让他的兄长失望,他最终成为了孙吴政权最杰出的帝王,并且,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割据。

参考资料: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三国志》』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