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希望大家会喜欢。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兵北伐,如果打通汉水,关羽能够拿下襄、樊的话,荆州和益州又可以由汉水连成一片,经汉水逆流而上可以到汉中,但在此之前荆州和益州的唯一通道就是经夷陵—白帝入蜀,这也是唯一通道,同时也是失去东三郡后刘备伐吴出川的必经之路。隆中对在当时条件下由于历史局限性,虽然存在问题,但仍然算是一个可取的策略,但问题是,可取是可取,隆中对要求结好孙权,结果关羽惹怒了孙权。
邦交唯利,任何外交行动都是本质上基于利益展开的,一切外交行为,都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向导,那么孙权想要试探关羽,以此来试图瓦解刘备集团的凝聚力,关羽不许婚的行为已经破解了孙权的这个目的,剩下的其他行为都没必要再继续展开,除非能够争取到利益。那么问题来了,关羽骂辱其使,究竟能给刘备集团带来什么利益?哪怕退一万步说,有些外交行为无法得利,目的最差也得是最大限度的止损,本质上还是因为利益。
关羽辱使激化矛盾的行为,究竟能给刘备带来什么好处?湘水之盟后蜀汉的部署情况,刘备在江州,关羽在荆州,诸葛亮在成都。此前刘备带五万大军下公安险些与东吴擦枪走火,这已经是破坏统一战线的举动了,这样的分兵有什么意义?关羽以荆州偏师面对曹操源源不断的主力部队,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更不用说此前还激化了与东吴的矛盾一起“调动”了东吴军队受到了致命打击。
刘备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实力最弱的一方,也就是绝对没有强到能支持他二分兵力主动出击的地步,时机未到关羽一路偏师就开始妄动北伐,结果大家也就看到了。关羽北伐半年间,刘备的主力部队毫无动作。准确的说,如果刘备、关羽忠实的按照诸葛亮的构想去操作,事态远不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么糟糕。
刘备两路分兵,就注定了两军被蜀地的复杂地形所阻隔难以互相呼应,而且驻防荆州的关羽兵团在构想中就是服务于刘备所率领的益州兵团的。诸葛亮说的很明白,关羽的任务是保住荆州、同时重视处理与孙权的外交关系,很明显关羽是违背了诸葛亮所要求的,要跟孙权结成统一战线的核心精神的。
紧接着诸葛亮的分兵构想也开始偏离了轨道,关羽的荆州军团只是偏师,刘备发动汉中之战的时候,关羽并没能响应刘备,当时也没到“天下有变”的地步,刘备的目的也只是夺取汉中保证蜀地的安全,因而无可厚非。但是关羽后来以偏师北伐,刘备汉中大战之后急需整军休养恢复实力,根本无力去呼应关羽,也许你看到曹操统治区域的反叛力量此起彼伏,看起来的确像“天下有变”,但关羽仍然是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原则的。
在刘备无法“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时候过早的冒头,又无法如诸葛亮所构想的那样形成两路夹击的态势,以一个偏师打的威震华夏又有什么用?我并没看到曹魏因此伤筋动骨,反而是令孙权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抓住了空子一击致命。
毛太祖强调过,存人失地,人地皆得。过分看重荆州的地位无法放手摆脱战略困境的话,关羽的败亡也只是时间问题。后来诸葛亮连四川都出不去,难道不是关羽破坏了诸葛亮隆中对的计划造成的恶果吗?诸葛亮北伐并非没有成果,但基本都因粮草和兵力不足屡屡功败垂成,若是关羽能够保存住他的精锐兵团,诸葛亮北伐的条件无疑是大幅改善的。
小编认为:我是把隆中对一分为二的看待,认同其中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不认同分兵的思想,凭汉末的生产力玩千里分兵,这是不是太超前了一点。事实也证明,刘备集团并玩不来这么高难度的东西,就连本身的结好孙权都没做好。于是刘备跟毛太祖,一个一方诸侯的格局,一个统一大陆的功绩,同样是卓越的战略家,我不认为取得成功的后者看不出前者存在的问题。况且我也提到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存在的问题是由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但不合理就是不合理,不合时宜的思想超前并没有什么用。关羽多次违背诸葛亮结好孙权的想法,最终造成了身败名裂的结局,可谓是成也性格,败也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