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内战中,出现了湘军和淮军这两支精锐部队,他们一起大败太平天国,强行续命了即将分崩离析的清朝。这两支部队都是清军的精锐。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面对外国侵略者时,他们的表现却有很大差异。
在清朝末年清朝主要有两次重大军事胜利一个是左宗棠带领两万湘军收复新疆另一个是湘军王德榜率军配合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两次都有湘军的直接参与,湘军都是取得了不朽的功绩。至于淮军呢,在左宗棠的湘军辛辛苦苦收复新疆时,淮军刘铭传部带着几万人在陕西大吃大喝,不肯入新疆作战。1884淮军潘鼎新部面对法国军时惊慌失措,作鸟兽散。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两点原因首先是将领。
曾国藩要求将领,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道义和忠义被摆在了第一位。所以我们可以看看湘军的组成,湘军主要将领基本上都是读书人,这里有理学家、学者、进士,这素质水平在当时是十分高了,在当时的整个清朝,我相信没有一支军队可以与之相比。他们个个都是为了理想而来绝对不会是为了金钱权利,来参军,一支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的军队是绝对可以碾压其他军队,发挥出超凡的力量的。
再看淮军将领,那就成分复杂了,盐贩子、地痞流氓、太平军降将全都有,这种人也能当正规军首领?就是一群被招安的土匪头子,面对弱者靠着优良的武器装备还能打一打,遇到强敌,那就真的是弱爆了,将领个个都是只会拥兵自重,我不是说他们军事实力不行,单独拉出来几个军事指挥水平绝对可以不输湘军,但是作为军队而不是个军事割据势力,纪律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士兵
湘军招募士兵可是要曾国藩亲自把关的,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这样的士兵才是精锐啊。至于淮军,将领都不要政审的,更何况士兵呢,那更就是一个大杂烩了,凭借着李鸿章洋务运动积累下来的资本,淮军的装备可以说是全中国甚至可以说是全亚洲最好的了,不过这只部队有这样一个毛病:装备精良但是没有血性,一遇到强敌就要溃散。遇到国内那些个装备落后的部队狂虐,遇到强敌就逃跑,虽然也有壮烈殉国的,但是真的只是个别并且也是无法改变什么的。
而甲午战争中,唯一敢和日军肉搏的就是湘军,就算是因为太强被裁军到很小规模的湘军依旧是英勇无比,牛庄战役他们不惧强敌,不怕牺牲,相比于淮军的避而不战,他们直面日军,虽然最后惨烈战败全军覆没,但也是给了日军震撼,也是曾国藩的湘军的最后一缕夕阳。
我想为什么两个部队差别这么大的原因已经很清楚了,借用毛爷爷的话来说,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