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长七尺,姿貌短小”,
一个“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在历史书中曹操和诸葛亮为何仿佛是同一张脸?
同是“环眼豹头”的门神,
尉迟恭与秦琼应该怎么画才能有所区别?
学校开学已一周有余,翻开各种文史哲课本,我们经常在其中见到各位古人头像,无论汉黄武帝,还是名臣忠相,或是文学家艺术家,书中所绘肖像常常相貌惊人地相似——尧帝舜帝,殷王周王,诸葛亮和曹操……怎么看,这些生活于不同时代、间隔数百年、身份各异的历史人物,都仿佛换了帽子装束而已的同一人。追根溯源,这些图像大部分出自明代百科全书《三才图会》。
为什么这本书中出现的人物肖像不仅仅成为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蓝本,也成为了现代许多古籍出版物中帝王将相、诗人文学家们的固定形象?如此固定的形象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
百科全书诞生于民间
《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由明代王圻和王思义父子编撰,1607年成书,是中国第一部编撰科学、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共一百零八卷,所记事物,先有绘图,后有论说,图文并茂,相为印证。
所谓三才,即天、地、人,此书就是要说明这三界中的一切。
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田松青介绍,
《三才图会》中收录了诸多人物画像,从传说中的神农、伏羲等大神,到历代帝王重臣和文人义士,再到佛道两教、裔夷(边远的夷人)、乃至《山海经》中的神怪,共596幅。不过有些图书却加了一些想像及神话色彩,如鹤或鲎鱼等。而当中一些地图是改编自传教士带来的国外地图,所以《三才图会》被誉为明朝缯图类书的佼佼者。
《三才图会》代表了当时中国人对于天地万物的认识,但是限于科学的发展,认识未必准确,成书的晚明时代又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时代。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董捷提出:
也正因为开放,受教育的机会才能下沉至手工业者,甚至更底层的民众,而非被上层阶级垄断。民众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百科全书的读物了解更多的知识。
人物肖像的像与不像
田松青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中国画讲究神韵,以线条为主,不讲究像与不像,肖像画尤其如此,重的是画出画家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人物画始终不是中国文人画家的主要范围:
何况《三才图会》中的肖像基本为半身像,非画家作品,而是当时的画匠所作。
身在明代的画匠要画殷周、先秦、唐宋的人,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最大的问题显然就是找不到任何图像资料作为参考,而只能依靠流传的文字资料。董捷说,
以人们了解比较多的秦始皇和孔子的画像为例,即使口口相传至今,他们原来的样子也不能确定。
但是,如陶渊明、张飞、司马迁、尉迟恭等,画像就比较有鲜明的人物特征。
尉迟恭与秦琼同为‘门神’‘环眼豹头’;史学家司马迁的遭遇比较悲惨,形象容易把握;陶渊明则在历代文人绘画上出现过;如张飞、关公《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曾经出现在小说木刻插图里;这些人物就有形象可供借鉴,在《三才图会》中会略有不同。
最缺乏形象记载的人往往是官员文人,文字描述至多是“方面长须”,于是,相类似的人就会处理得比较概念化与程式化。
以史为鉴,《三才图会》中的文臣武将,都是有历史定论的正面人物,当没有资料可以查询,为这些人物造像时,画匠们对五官的描绘都会有一个“固定值”。
“在《三才图会》的后半部分,甚至还有教人如何画画的,有很多程式画人物比较民间,画一个人的脸型有标准,眼睛有什么样的画法。比如帝王的眼睛就会画得特别夸张,浓眉凤眼,脸谱化。”董捷说。
读图时代发现“古人都很像”
不仅仅是课本,中国古代文献出版物中的作者像,也多来自《三才图会》。现在,当现代学生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每天都生活在图像中,看到千姿百态的图像,才会对课本上反复出现的人“斤斤计较”,发现汉代、唐代的人无非换一个帽子,五官却基本一致。董捷提出:
今天,出现在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究竟为了保持历史感,仍旧沿用原来的图像,还是用现代手段加入现代人的理解、用鲜活生动的手段重新创作?这就是一种取舍。
田松青提到了,前一阵子有过风靡网上的“杜甫很忙”,就是一位现代画家的作品,据说,模特即为身边人,
画家画古人常常将身边人亲朋好友或者就是自己作为模特。就像拍古装剧,像与不像,见仁见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