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苏州,你可能会想起阳澄湖的大闸蟹,巧夺天工的苏绣,精致华美的丝绸,以及极富江南特色的苏州园林。但相较于“状元”,这些苏州的“特产”都有些逊色。
苏州的状元到底有多盛产,一组数据就可以做出解释。自唐朝科举制度盛行以来,记录在册的有600多名状元,其中就有45名文状元、5名武状元来自苏州。
苏州达到状元的盛产的时期,实际上应该是明清时期,有数据显示,清朝一共出现了114名状元,其中来自苏州的就有28名。通俗点说,清朝时期,每五个状元里至少有一个是苏州人。
早在清朝时期,就有很多人对苏州的状元进行了描述。清朝著名作家钱泳在他的著作《履园丛话》中说:“清代鼎甲之盛,莫盛于苏州一府,而状元尤多于榜、探”。“榜”和“探”指的是科举制中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苏州这个地方,偏偏第一名要远远多于第二第三名。
清朝同治时期的进士陈康祺在他的《郎潜纪闻》中也这样提到过:从顺治三年到同治十三年,一共出了93位状元,其中以苏州为主的江南地区的状元就有40人。
大量的数据都证明,明清时期大量的状元都来自于苏州,那么,为何苏州会盛产状元呢?
若要回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一提苏州的另一大特产——园林。苏州的园林极为讲究,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创造出园林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的。
苏州是江南水乡的代表城市,一直以来都是文人们的聚集地。明清时期,此地就自然就变成了一些朝廷退休官员的养老首选地。如苏州著名的代表园林拙政园、留园等,都是由明朝退休官员建造的。来苏州养老的官员越多,学习从仕的经验就更加丰富,教育体系也就更加完备,状元也就自然产生了。
除了文化氛围浓郁,教育经验丰富外,还有很多因素造就了苏州状元奇迹。苏州经商人士较多,经济发达,年轻人不用为吃穿住烦恼,可以专心读书,考取功名;再加上江南水乡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质朴安定的民风,更为读书人提供了舒适从容的环境。所有特色组合在一起,苏州的状元“特产”就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