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是差不多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幽王之爱褒姒,也不例外。面对一个冷美人,身为天子的幽王使尽了浑身解数,都无济于事,不能使美人一笑,这对于一个血性男儿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
试想一下,即便是今天,你能忍受你所爱的人对你从来不笑吗?当然不能,周幽王也是如此。不过,作为天子,他有的是资源,如今面对这天下男人共同的难题,幽王要动用他的资源了。
于是一道赏格以天子诏书的形式发布天下:谁能使得娘娘一笑,即赏黄金千两。
网络配图
可想而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天下这么大,不就是要使得娘娘一笑么?天下多的是奇人怪事,不怕你不笑!
于是,前来献策领赏的人络绎不绝,可是他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来,一个个灰头土脸地走,就是没有一个人能使得娘娘一笑。不过,天下有的是人才。这不,幽王宠信的大臣石虢父终于想出了一招“妙棋”。他对幽王说:娘娘不笑,只因为她见多识广,那些小儿科的玩艺怎么能使娘娘高兴?如今天下太平,好久不见硝烟了。娘娘也从来没有见过焰火,如今之计,不如玩一场焰火晚会,让娘娘开开眼界,一定能博得她一笑。俗话说,狗急跳墙,幽王也是黔驴技穷了,听了石大人一席话,如拨云去雾,那绵延二十多座烽火台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一试。
有道是,千金难买一笑,一个滑稽的举动倒能引起人忍俊不禁。那场相去三千年的焰火晚会虽然远去了,但在历史上却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笑话。仅此而已吗?
烽火晚会如期举行,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是卜问了良辰吉日的。
没有人反对吗?据载幽王的叔叔郑伯友得知此讯后,便赶来劝止。无奈一个人的声音太小,未能改变幽王的行动。也可以想见,当时满朝文武大臣反对的声音也不多。
每每读这段历史,就想起一则寓言故事,说的就是“狼来了”,牧童好玩,放羊之际百无聊赖,无意中大叫“狼来了”,竟引来了附近村人的全体出动,当他们发现没有狼的时候,那种上当的神情让牧童感觉开心极了,好玩极了。于是,不久后他又故伎重演,好心的村民忘记了上当的教训,再一次赶来驱狼,结果发现还是上当。不过游戏到此结束,当狼真的来了之后,牧童发现他喊破嗓子都无人理会。
后人把幽王的这场焰火晚会称之为“烽火戏诸侯”,大概也是看成了“狼来了”的另一版本。据载,当冷美人褒姒看到二十多座烽火台燃起冲天的烟火,临近诸侯带着士兵在黑夜里举起火把,从四面八方赶到骊山脚下,前来勤王,那鼎沸的人声、战马的嘶鸣,再加上无数条游动的火龙向焰火晚会中心集中之时的那种壮美景观,真是大开眼界,联想起这是宠爱自己的天子谎报的战警,不由得莞尔一笑。
网络配图
娘娘终于笑了,这说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用心。问题是,天子成了“牧童”,诸侯成了被戏弄的“村民”。一朝上了当,十年心犹怕。不久之后,当“狼”(外敌)真的打进来了之后,烽火台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成为摆设。
如果说,幽王仅止于此,偶尔逗美人一笑,倒也情有可原。关键的问题是,幽王被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史记》载,“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看到美人笑了,幽王后来又玩了几次焰火晚会。这样一来,他彻底打破了把戏不可久玩这一底线,把一个焰火台完全演变成了焰火晚会的试验场。
但是,周幽王果真是亡于“烽火戏诸侯”吗?如果细心推敲这段历史里面的小细节,真相就不难明了。
第一个理由,历史上果真有过“烽火戏诸侯”吗?很多人据《史记》认为太史公言之凿凿,焉能杜撰?然而,我们从常识来判断,即可发现,“烽火戏诸侯”逗美人一笑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幽王之世,西周虽然天灾严重,气数将尽,但其势力范围还是很大的,王畿千里,与临近诸侯国的距离不可能是一个晚上即可到达的。美人如何可以在焰火晚会的当天晚上即可看到前来勤王的各路人马的壮观场面?显然,只须从常识判断,不难发现,这个故事里面就有着许多破绽,至少是后人附会的“小说家言”,不可信。
第二个理由,烽火台果真有那么大的作用,能够决定周王室的兴灭?首先,骊山上的烽火台只不过是王畿之内的战警,如同于三国时关羽在长江沿岸设立的烽火台,只能对内起到敌情预报的作用,不可能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起到让诸侯国前来勤王的作用。或者说,即便是临近的诸侯国也不大可能可以看到骊山燃起的火警。《正义·括地志》云:“骊山在雍州新丰县南十六里。土地记云骊山即蓝田山。”
其次,周幽王之世,天子的军力虽然有所衰弱,但还不至于衰弱到靠诸侯前来勤王的地步。西周王室本身就有三支强大的军队,分为西六师、东八师、殷八师。西六师驻守在都城宗周一带,即丰、镐之地,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周围,以保卫王朝的本土;东八师驻在成周,即东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由于东八师驻守成周,所以也称成周八师。东八师的位置极为关键,它向东可镇守东方的广大境域,向西可拱卫宗周的安全,是周王麾下一支非常重要的军事力量。殷八师则是一支驻守东方殷商故地的军队。此外,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军队,根据周王朝的体制,他们之间是唇齿相依的,终春秋战国之世,尽管大国并小国,强国凌弱国,但在对外战争上,各国旗帜鲜明,团结一心。
何况,即便是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仍然打赢过好几场战争,如《国语·晋语》还载,周幽王出兵征讨有褒,胜而归;《竹书纪年》也载,后十年,幽王还命伯士伐六济之戎,这一次虽然失败,伯士战死,但并不等于周王室毫无抵抗能力。况且胜败乃兵家常事,战败的责任史书上也没有说是幽王所致。
网络配图
第三,如果确如司马迁所说,幽王数举烽火游戏,导致诸侯不信,而不来救驾。这还得两说。开始几次诸侯发现只是游戏,不来“救驾”是自然之理,并非他们真的见危不救;后来真正发生犬戎攻入都城,幽王举烽火征兵而诸侯救兵不至,这是因为幽王失败得太快,诸侯来不及相救。否则,何以西周灭亡之后,反倒有好几个诸候国前来勤王?平王何以得以东迁?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中指出:
“史公言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为之数举烽。及犬戎之,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
此说甚有理。根据周代诸侯国的分布情况来看,各国的军队根本不可能同时到达。军队的调动、集结、备粮、行军,再到最后赶到陕西境内,近则十天半月,远则一年半载,幽王和褒姒怎么可能在烽火台边野营等待几个月呢?
幽王灭亡的真正原因,归结起来,既不是由于谣言,也不是因为一个女人,更不是因为一台烽火。那么,真正的原因又在哪里呢?《史记》中更有详细的记载: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这段话说得很清楚,西周的灭亡,是内外勾结的结果。否则,犬戎是不大可能那么神速地攻破都城,杀幽王、虏褒姒、取周赂。因此,西周灭亡直接的原因是申侯勾结卖国,间接原因是幽王信用小人,但仅此一点不足以动摇根本。真正动摇王室根本的是幽王之废申后和太子,另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这直接触犯了申侯等人的根本利益。当时太史阳伯就说:“祸成矣!无可奈何。”就是针对这件事而发。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此后,二王之间相互之间打了二十一年之久,直到周平王二十一年晋文侯杀携王为止。
结合《诗经》毛诗序中标明刺幽王的诗,我们可以看到幽王的灭亡正是乱自上作的生动写照。这些诗有10首之多,多在《小雅》和《大雅》之中。《瞻卬》讽刺的是幽王宠幸褒姒,斥贤良,导致国运濒危;《小旻》谴责幽王任用小人,不遵王道,不纳良言;《节南山》谴责太师尹氏祸国殃民;《正月》谴责的也是幽王及其身边的小人;《雨无正》揭露的是幽王及其大臣只顾享乐,不顾国家;《巧言》讽刺的是幽王信谗言,斥忠良;《大东》写的是东方诸侯国对周王室剥削他们的怨恨;《北山》写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召旻》讽刺的仍然是幽王信奸臣,远贤人,导致政事腐败。归结起来,导致内部分裂的严重矛盾其实主要是权力分配不公所引起的。
总而言之,女人也好,烽火也好,不过都是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