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被誉为一代文豪,他与三位知己的红颜知己情缘更是广为流传。在苏轼的人生中,红颜知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如同明月般皎洁,为苏轼的诗文增添了灵感和情感。这三位知己分别是王朴、黄庭坚和辛弃疾,他们与苏轼的友情情深义重,相互扶持,共同探讨诗文之道,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他们之间的羁绊和情感交织,成为文学史上动人的一幕。
文|二十四桥LL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075年的冬天,想必十分寒冷。
这一年,苏轼梦见王弗,这一梦,距伊人病逝已有十年之遥。
说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提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悼亡词。
苏轼用情极深、极真,这点无可反驳。不过,“专一”却与他离的有点远。
王弗之后,他又迎娶了王闰之,并将西湖歌妓王朝云纳为侍妾。
苏轼一生的爱情婚姻中,基本就是这三个女人影子。
一、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一代文豪苏轼出世。两年后,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出生。
相传,苏轼出生那年,故乡的彭老山草木枯萎、鸟兽离散,天地灵气都集中在东坡身上了。六十六年后,当他走完传奇的一生,一身才华秀气回归自然,彭老山再次郁郁苍苍。
这当然是传说,很多天才人物的降世都伴随着一段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如汉高祖刘邦,其母刘媪梦中与神交合,蛟龙伏身,所以生下他。
这些民间传闻虽不可信,但却平添了几分趣味,令人神往。
1054年,苏轼19岁(古人惯用虚岁,比周岁多1-2岁),正值少年意气,与16岁的王弗喜结良缘。
作为进士之女,王弗虽说不上才高八斗,却也通晓诗书,聪敏文静。这点在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可以佐证。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1065年,在陪伴了苏轼十一年后,年仅27岁的王弗在开封病逝,留有一子苏迈。
后来,苏轼为王弗写了墓志铭、悼亡词,从《亡妻王氏墓志铭》、《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两篇作品来看,他对王弗的感情是非常深的。
若情不深,何以在十年后梦到王弗?又何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哀伤呢。
二、1048年,王闰之出生,比堂姐王弗小九岁。她原本名唤二十七娘,后来苏轼为她取了“闰之”这个名字。
王闰之与王弗出身不同,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村姑。关于这点,见于苏轼《祭王君锡文》一文。
轼始婚媾,公之犹子。允有令德,夭阏莫遂。惟公幼女,嗣执罍篚。恩厚义重,报宜有以。
1068年,王弗病逝三年后,33岁的苏轼续娶王闰之为妻。这一年,她已经21岁。
虽然与苏轼相差十余岁,但宋代礼仪中,“女子十四至二十”,也就是女子十四岁至二十岁是最好的嫁人年龄。二十一岁的王闰之,其实已经算是韶华易逝,是“老姑娘了”。
而苏轼文章诗词一绝,虽然被贬,但怎么说也是个官,社会地位很高,那他为什么会迎娶“老姑娘”王闰之?
有人说,这是王弗病危之际做出的安排。也有人说,是因为王闰之身上有王弗的影子。也有可能因为王闰之作为王弗的堂妹,嫁给苏轼后会善待苏迈。
事实上也是如此,王闰之对王弗所留的幼儿苏迈很好,和后来自己所生的苏迨、苏过两个儿子一样,都视如己出。
因此,苏轼在失去王弗后,很快又有了和谐、美满的家庭。
王闰之伴随苏轼生活的时间最长,其身影也多见于苏轼的诗文中,但因为这些作品的知名度不高,所以常被误认为苏轼没为她留下什么文字。
在《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一诗中,苏轼这么说道:可怜吹帽狂司马,空对亲舂老孟光。
据《后汉书》记载,梁鸿在江南给人做随从时,妻子孟光亲自舂粮,以维持生计。苏轼用“老孟光”这个比喻,就可以看出王闰之勤劳能干,与丈夫感情深厚。
1093年,46岁的王闰之在开封去世。这一年,苏轼58岁。
已近花甲之年,再度丧妻,又屡遭贬谪,可谓是人生坎坷。
不过哪怕人生不如意,苏轼还是大声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迈,足见其广阔胸襟。
三、苏轼有一个很得宠的侍妾王朝云,她生于1062年,与苏轼相差二十余岁。
早年因家境贫寒,她沦落歌舞班中,成为西湖名妓。虽身处风尘中,但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颇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味。
古代文人雅士聚会时,会请来歌舞班助兴。这也是苏轼和王朝云相遇相识的因由。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发动变法,旨在改变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这场变法因为部分不合时宜的举措,再加上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苏轼因反对变法,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次,他和友人游西湖,宴饮时请来的歌舞班中恰好就有王朝云。
丝竹悠扬,长袖飘飘,翩然起舞。数名浓妆艳抹的舞女中,又以王朝云姿色最为艳丽,舞技最为高超。与西湖的粼粼波光相互应和,仿若下凡的仙子,令人迷醉。
舞罢,王朝云换了淡妆,清丽淡雅,楚楚可人,身上淡淡的胭脂香味,时有时无地沁入苏轼的心扉。
才子佳人在一起,难免会发生浪漫故事。其时,苏轼挥毫写下《饮湖初上晴后雨》一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朝云十二岁做了苏轼的侍女,十八岁年成为他的侍妾。而这时候,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还在世的。
相比于王闰之,苏轼为王朝云留下的诗文要稍多一些,除了《饮湖初上晴后雨》,还有《殢人娇·白发苍颜》、《悼朝云》等。
王朝云初识苏轼于仕途不顺时,在此后的日子中,她常常唱诗词为苏轼解闷。
传闻,在惠州期间,她最喜欢唱《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河何处无芳草。
1096年,也就是王闰之去世三年后,王朝云卒于惠州,年仅34岁。
至此,苏轼再无佳人在身旁,官海浮沉,此后更是被贬到海南儋耳。1101年,苏轼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时年66岁。
四、不谈苏轼在政治上功过是非,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也是他令后人敬仰的最重要因素。
而在婚姻感情上,他虽然不专一,但确实是用情极深的一位。
坊间传闻,苏轼曾将怀孕的小妾送人,他因此被冠以“渣男”的名号。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北宋六贼之一的梁师成,他号为隐相,权倾朝野。但他没什么才华,于是自称是苏轼流落在外的儿子。
也就是所谓的“苏轼出子”,出子的意思是有孕之妾被休弃后所生之子。
但根据史学家考证,这点是站不住脚的。只是梁师成附庸风雅,而自我标榜罢了,纯属无稽之谈。
而当时苏轼遭贬官,将家里的歌妓遣散,应该不会出现将怀孕小妾送人这档事。
从他对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女的感情来看,我也不信他会做这样的事。
五、谈起苏轼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一首词、一篇文、一幅画、一副书法、一碟美食,都可以谈谈。
但一篇文章要想将这个北宋大文豪的一生讲清、讲细,基本不可能。
如果想要了解苏轼,除了读他的文章,还可以从史料中获得信息。当然,最方便的是后人根据他的一生事迹而汇编的书籍。
江晓英的《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以传记的形式,对苏轼进行了层层剥茧和深入探究。比如他的出身背景、成长学习、人生蹉跎、爱情婚姻、朋友知己、修禅问道及艺术人生等等。
不敢说本书已详尽苏轼的一生,但也囊括了大概,通读之后对苏轼定然会有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入的认知,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