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历史背景?将相和的故事主要讲什么

  在战国的时候,在赵国发生了一个将相和的故事。那么,这个将相和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之后。在秦国提出要与赵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作为使者去了秦国。他看出了秦王并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个和氏璧,便使计将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赵国。最终秦王只能将十五座城池给赵国,才得到了和氏璧。

在渑池之会上,秦赵两王对峙,在蔺相如的计谋之下,秦王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最终赵王安全地回到了赵国。因为蔺相如屡建奇功,便被赵王封为了上卿,地位高于廉颇。对于蔺相如的口舌之功,廉颇不以为然,深感不服,便扬言说要是见到蔺相如的话,他一定不给他台阶下。蔺相如得知之后便称病不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就算在路上碰到了,他也选择绕道走。对于蔺相如的行为,他的手下深感不解,认为蔺相如没有必要这么害怕廉颇。

  而廉颇却反问他们是廉颇厉害还是秦王厉害?那么显然是秦王厉害。所以蔺相如连秦王都不怕更不会怕廉颇了。他这样做只是不想因为他俩的不和让秦王有机可趁,这是为了赵国而避廉颇。廉颇得知之后,深知是自己不对,便将战袍脱下,去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自此,蔺相如和廉颇就成了好朋友。这就是将相和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实力最为强大的还要属地大兵强的秦国。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嬴政开始继位,那时也是秦灭六国的开始。秦始皇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个野心颇大的君主,他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并且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称其秦始皇。富有雄心壮志的他,铲除丞相吕不韦和长信候后,便开始亲征。在李斯,尉缭的协助下首先便制定了统一全国的部署。他们一方面乘着六国各自纷争之际,秦始皇采用六国合纵的方法通过内部挑拨来瓦解各个诸侯国结盟。另一方面秦始皇采取远结交近攻打的政策,和各个诸侯国保持一种忽远忽近的距离。

  当时李斯建议先灭亡韩赵,赵举韩亡,韩亡荆魏不能存,然后各个击破。所以在秦始皇的大战略下韩赵首当其冲,赵国是秦始皇一直觊觎的,总是想方设法的想从赵国谋点利益。当秦始皇听到赵王有个和氏璧的是时候,秦始皇就想方设法想弄到这个和氏璧。也想借此给赵国一个下马威,于是便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最后秦始皇当然是打错了主意,蔺相如凭借聪明才智和三寸不烂之舌,没有让秦始皇如愿。而赵国在文武双将蔺相如和廉颇的共同辅佐下,国家的安全有了短暂的保障,而至于后来赵国还是被秦始皇给歼灭,那自然是后话了,因为那存在了很多客观和人为因素。

  《将相和》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包括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战国时,秦始皇听说赵国有一块绝世宝玉“和氏璧”,很想得到它,便派使者去和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城池何来换赵王的和氏璧,赵王直接拒绝担心秦王会以此为由发兵赵国祸及百姓,赵王夜不能寐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蔺相如毛遂自荐出使秦国并且让赵王放心,他一定会将和氏璧带回来。

  赵王便派蔺相如出使秦国,可是蔺相如到了秦国之后,秦始皇只一味盯着和氏璧对城池之事只字不提,蔺相如见势头不对便略施小计将和氏璧拿到手里,然后抓着和氏璧就想往柱子上撞,以此来要挟亲王:以池换壁,否则人玉具亡。秦始皇不想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心里却又不是真的想用城池换和氏璧,无奈之下只得作罢,蔺相如先让人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而后自己也全身而退。蔺相如回来后,赵王大为欢喜,封他为上大夫。而后蔺相如又陪同赵王赴秦王的渑池之会,没有让秦王占了赵王半分便宜,赵王回来之后就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略高于赵国征战多年的老将廉颇,廉颇是个心直口快的豪爽大将军,心中对蔺相如很是不服气,便常常对人说自己以后若是见到这个文弱书生一定要好好羞辱羞辱他。生活中也是处处想和蔺相如一争高下,蔺相如呢对廉颇却是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能躲就躲,别人以为蔺相如怕廉颇,蔺相如对随从们说自己并非是怕廉颇大将军,而是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自己方能保赵国不被秦国侵略,自己不能为了和廉颇一争高下而抛国家的安危不顾。廉颇后来听到这些话后,羞愧难当,赤身背负荆条到蔺相如的府上请求他原谅自己。蔺相如热情相待,二人此后成为了好朋友,齐心协力守护赵国安危。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