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之名从何而来?最早命名者竟是德国人

  连接中国与西方的“丝绸之路”在中国家喻户晓,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丝绸之路”更是受到世界的关注。

你知道“丝绸之路”名称是谁“发明”的吗?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啥样的?今天,我们来为您解惑。

  “丝绸之路”名称是德国人“发明”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100多年前一个德国人的“发明”,他的名字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于1833年在卡尔斯鲁厄出生。自幼就对地质学着迷的他毕业于柏林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渴望前往他认为极富探索价值的东亚。

  在1860年到1862年之间,李希霍芬曾在亚洲的许多地方,如锡兰、日本、台湾、印尼、菲律宾、泰国和缅甸等地旅行。1868年到1872年间,他转到中国做了七次远征。李希霍芬去过景德镇,考察完烧瓷的工艺后将景德镇瓷土命名为高岭土,这一个世界上唯一以地名命名的矿藏得以公认,今天全世界哪里挖出的瓷土都叫高岭土。他到过四川著名的都江堰,考察之后盛赞中国古代这个最长寿的水利工程,遂将都江堰第一次详尽介绍给世界,说都江堰浇灌方法之完美,无与伦比;他三涉山西,发现山西地下储煤丰富,他的结论是以当时世界消耗煤的水平测算,仅山西储煤可供世界几千年的消费。

  除了知名普鲁士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之外,可能无人能像李希霍芬一样探究过地图上如此之多的空白地带。中国的祁连山的德文名甚至采用了他的名字—Richthofen—Gebirge(即李希霍芬山脉)。

  1873年,李希霍芬回国,先后出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他用后半生大部分精力撰写了一部5卷鸿篇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正是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这一术语后来被广泛采纳。他还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以及“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

  “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丝绸之路”始于史前时期

  考古学专家王巍通过大量史实告诉人们:“丝绸之路应始于史前时期。”

  王巍说,距今5000年至4500年,西亚地区发明了冶金术,以及培育出了绵羊、黄牛、小麦等一些种养殖种类。而这些东西,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了中原。期间,居住在中亚到新疆地区中部及以北的安德罗诺文化的人们,成为了链接黄河流域和西亚地区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穆天子传》中记载了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会见。王巍说,这可能就是中原与西域交流的一个佐证。当时,羌人与周人通婚,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形成了关中地区以西的羌戎文化和寺洼文化。这时候,该地区的人们就成了中原与西域交流的媒介。

  春秋时期,西域地区活跃着乌孙、月氏等部落,他们将西亚出产的玻璃器和欧亚草原风格的青铜器传入了中原。此后,关中地区的秦人势力逐渐强大,秦逐渐控制了河西走廊,使西戎臣服。随之,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在全国建立驰道,设置郡县,为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

  那么中国的丝绸是何时传入西域的呢?据王巍估计,在西周时期,中国的丝绸就通过河西销往西域,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丝绸已经成为西域乃至西亚最受欢迎的产品,并有可能已经达到地中海沿岸。而大家所熟知的张骞出使西域,并非是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就是从零星的、断续的、小规模的交流,转变为大规模地、持续的、官民结合的交流。这对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极致景观的显现之地

  在地理学家的眼里,丝绸之路意味着什么?李栓科给出了最恰当的解释。“丝绸之路景观带非常独特,有比较独特的自然结构,形成大量不仅是中国独有而且是世界上独有的景观。”

  敦煌石窟、张掖丹霞地貌、西北“魔鬼城”这些丝路上著名景观吸引大量游客。李栓科认为,之所以说“丝绸之路”所构成的中国的一条景观带,是因为这条带不是由一系列点,或者由一条两条甚至十条线组成的,它完全是一个景观带,这个景观带贯穿的是中国干旱地带,贯穿中国地势结构最高阶梯跟第四阶梯跟第三阶梯交汇地带形成的景象。因此,“丝绸之路”上大量的景观形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对于民众,对于出行者,对于驴友,对于摄影师,都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

  李栓科表示,无论是干旱的沙丘、丹霞地貌还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坎儿井,他们都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丝路景观的重要元素。而其中,很多景观不仅仅是上天大自然赠予的,还有一些是靠当地原住民对它的摸索发展出一系列特殊自然的人文景观,这已经成为重要景观的一部分,这也说明了人类的智慧和对文明的推动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