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大唐公务员,人间无趣事,如何两全生活,孑然一身又何妨?

大唐时期的公务员们,每日被琐碎繁杂的事务困扰,生活看似无趣。但王维却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能够在忙碌的工作和平淡的生活之间取得平衡,独自一人又何妨?生活或许并非一帆风顺,但也许可以在平凡中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王维:大唐公务员,人间无趣事,如何两全生活,孑然一身又何妨?

开元二十九年,诗人王维又一次出差归来,回到长安。

此时的王维,已到了不惑之年。

人到中年,很多人在中年危机的压迫下,膝盖变得更软,头低得更低,对待工作如救命稻草,拼命往上爬。

可是这一年,王维在终南山下,买了一个简陋的小茅屋,就是“终南别业”。

茅屋简陋,可门对终南山,山川连绵,奇崛幽邃,过上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生活。

面对大自然,内心的浮躁也会得到安抚,王维并没有辞去工作,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他一边工作,一边将生活过成喜欢的样子。

他没有李白的敢爱敢恨,也不像杜甫那样,一心投入社稷。

他在羁旅半世之后,终究一无所有,孑然一身。

人间无趣,世俗都充满浮躁,王维一只脚踩在世俗,另一只脚却跨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踩在世俗是生活,跨进诗意是向往。

人间如此,自古皆然,这个时候,不妨煮一杯茶,坐下来,读一读王维,看看一千多年前,这位伟大的诗人,怎样在世俗和诗意之间,找到生命的平衡。

01

王维的故事,要从武则天圣历二年说起。

圣历二年,王维出生在山西太原王家,王家是七大望族之一,门第高贵。

王维的父亲,是朝中官员,吃着皇粮,妥妥的公务员。

王维的母亲,也是出身高贵,来自博陵崔家,从唐朝建国以来,崔家就出过多位宰相。

这样的出身,使得王维生来就是那个时代的主角。

他聪慧无比,学啥都是一学就会。

别人八九岁,还在玩泥巴,磕磕绊绊学认字,王维却已经能作文绘画,赋诗弹琴。

他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出生好,学习好,长得好,啥都好。

童年时,王维的人生几乎美好得无可挑剔,让人羡慕,直到神农三年(公元707年),王维九岁。

他才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苦难,他的父亲意外去世,留下妻子和五个孩子。

年幼的王维,第一次觉得,世事无常。

他规规矩矩地跟着大人们,把父亲安葬好,重新投入自己的生活,他是家中长子,要努力帮着母亲撑起家里的天。

他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各项能力不断提升,还辅导弟弟妹妹学习。

唐玄宗开元三年,16岁的王维,在母亲的叮嘱之下,离开家里,赶赴长安,参加科考。

在长安,他努力备考,希望能一举成名,不负所望,有时候写写诗。

重阳佳节,想到远方的亲人,王维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他的诗炉火纯青,一首《洛阳女儿行》,让无数人传唱。

此时的王维,不过十七岁而已。

因为诗文好,有才华,王维也成了京城名流的座上宾,大家都知道长安来了一个王维。

可是,比起这些热闹,王维最喜欢的,还是一个人读书,画画,写诗,弹琴。

一个人在名利场中,可能是身不由己的自己,会有诸多伪装和逢迎,可独自一人的时候,面对的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 王维《辋川图》

02

进入长安,王维结识了很多文化界的名人,他结交了声名远扬的宫廷画师吴道子(画圣),两人一见如故。

和吴道子的交往,让王维画艺大进。

那时候,王维在京都那个圈子里,一直渴望结交贵人,希望能得到某位贵人推荐,从而进入官场。

开元7年,十九岁的王维参加了京兆府试,他按照考试要求,规规矩矩地写了一首应试诗。

这首诗比之王维的很多作品,算不上好,但确实符合考试要求的。

凭借此诗,王维一举拔得考试头筹。

可是在第二年的进士考试中,王维却名落孙山。

那时候,有了才华,还要有关系,于是,王维便竭力推销自己。

他取得岐王赏识,岐王带王维去拜访玉真公主,让王维扮作伶人。

一番打扮,王维风神俊朗,风姿卓绝,一曲下来,玉真公主大为赏识。

得知此人就是王维,玉真公主高兴不已,因为在见到王维之前,她已经读过王维的诗。

她问岐王:

为什么不让他参加科举?

岐王回:

这个人得不到第一名,绝不参加考试。

有了玉真公主这一层关系,开元九年,二十出头的王维,再次参加考试,进士及第,成了太常寺的太乐丞。

此时的王维,可谓春风得意,快乐地投入自己的工作。

对于一个人来说,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一个人能不能成为自己,则要看工作之外在做什么。

工作之余,王维兴趣很多,他喜欢诗歌,便写诗,他喜欢画画,便画画,他喜欢佛学,便研究佛学。

于是,诗越写越好。

画,越画越好。

佛,越参越深。

▲唐 王维 《江干雪霁图卷》

03

京都长安,白马少年,王维春风得意,对未来充满希望。

他是在儒家经世致用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当然会有一些世俗的远大理想。

然而,王维的生命,也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这些东西将他拉出世俗,去窥见生命的真谛。

工作的时候,王维也很认真。

他认认真真工作了一年,却突然获罪,被贬济州,担任司仓参军。

这完全是无妄之灾,他管理的伶人,擅自舞“黄狮子”,这完全是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东西,私自演出,就是犯罪。

济州远离京城繁华地,王维的工作,也变得琐碎起来,负责度量、征收、租赋、仓储等事情。

满怀的热情,突然被浇灭。

很多事情,不是你想怎样,就会怎样,这是一个无常的世界,无常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然而,人生祸福相依。

在长安,天子脚下,王维也被名利遮住了眼,反而活得有些浮华,就连写诗,都多是应试和应酬之作,即便也是才华横溢,却终究少了一些直抵灵魂的力量。

前往济州,远离长安,他反而渐渐走进了自己。

一个人,越贴近自己的灵魂,越是春风拂面,于是能平静坦然。

他的门前,长满野草,夏日的阳光,破窗而入,蟋蟀的叫声,把夏夜都叫碎了。

到了冬天,王维用破布挡住窗户吹来的寒风。

日子清苦,但他每天工作完了,就读书,写诗,画画,弹琴。

一有时间,就来到山间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感受大自然里的勃勃生命。

他喜欢和那些隐士、僧人一起聊天游玩。

他在诗里,不再谈远大理想,而有了一种隐逸之情。

他和这片土地越来越熟,自称“汶阳客”。

世俗很好,很繁华,可是,有些灵魂,是渴望简单和自由的。

诗人海子有一句诗说:

然而,很多时候,简单,总被掩于浮华之处,需要扒开浮华,才能重新得见。

▲唐 王维 《辋川图卷》 绢本设色 日本圣福寺

04

开元十四年,王维离开济州,重新回到长安。

一路上,他看天,看地,看人。

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

回到长安后,他没有事情可做,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朋友一起游玩。

他最喜欢的,就是去爬终南山。

可是生活啊,并不能总是这样,因为人活着,就要吃饭,就要工作。

他通过朋友找到了一份差事,可是没做多久,就觉得不适合,干脆辞了工作,就地隐居。

人生有些事情,不做不行,做又不喜欢,怎么办?

一开始,王维想着逃离。

逃离后,他确实很快乐,再也没有任何事缠着他,陪伴他的,是山水自然,是心中萌发的诗意。

可是家里的开销,还在继续,弟弟还没娶,妹妹还未嫁。

一家人,都要吃饭啊。

没办法,王维只能离开隐居之地,回到长安,希望能重新谋得一个差事。

他给张九龄写诗,希望他能提携自己。

第一次,杳无音讯。

第二次,没有回复。

第三次,王维依旧心怀希望。

他不能不怀有希望。

不知道写了多少首诗,王维终于等来了回应,获得了校书郎这个地位。

这简直是一个不入流的官阶,可王维没有办法,还是去干了。

工作,是为了生活。

孟浩然科举落地,王维安慰他说,官没什么好当的,公务员不是那么好做的,不如归隐田园,逍遥自在。

他是安慰孟浩然,大概也是安慰自己吧。

做了一段时间,王维再次辞职离开。

这么些年,在官场上进进出出,他已经看见了众生百态。

如今,他要去好好看看天地。

天大地大,人生何为?

▲唐 王维 《伏生授经图》

05

一次次进入官场,是为了生活。

一次次的离开,是为了自己。

再次离开官场,没了官场的束缚,王维变得自由起来。

他进入终南山,坐在山里,什么也不想。

什么也不想的时候,他才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天上的云,轻轻地飘着,世间很多事,在王维眼前,也变得云淡风轻。

他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平静,自由。

他也开始了远游,吹过终南山的风,也看了巴蜀的风景,他越走越远,心中的世界,越来越大。

一个人心中的世界越大,外在能施加给他的影响,就越小。

王维越来越平静,任凭诗意在心中流淌。

走了一圈,回到长安,他把自己的新作给朋友们看,看得大家目瞪口呆。

王维变了。

他的心中,是山水自然,他的笔下,是山水自然。

在他远游的时候,他的妻子意外去世。

此后,王维孤身一人,不再娶妻。

人间无趣,他孑然一身。

他走进寺庙,修习佛法。

世界从不完美,人所经历的,都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他想出家,落发为僧。

可家人怎么办?

他身上,还有世俗的羁绊,可从此以后,王维就成了在家的居士,他在家修行。

人间是道场,生活是道场,人生是道场。

处处都是修行。

众生见了,天地见了。

如今,他见了自己。

黑塞说:

“大部分人在这世界上,如落叶一般,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尘归尘,土归土,只有极少数人,如同天际之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撼动他。他的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

王维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轨道,从此,他行于世俗,却在心中自有自己的自在天地。

06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官居宰相。

王维给张九龄写诗说: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这首诗送出去后,音讯全无,王维重新写了一首,依旧没有回音。

值此之时,苍生遭难,长安爆发饥荒,求职无门的王维,隐居到嵩山。

可是才过了一段时间,王维就被生存所迫,再次给张九龄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想做官的愿望,希望能得到提携。

一开始写诗,王维心里是急切的,可是越到后面,他心里越平静。

若能做官,便做官,若不能做官,长期隐居有何妨?

开元二十三年,王维终于收到了入职邀请,官任右拾遗。

可是右拾遗才做没多久,张九龄就被罢相,大奸臣李林甫上位。

可王维的仕途之路依旧一路畅通。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慰问边军。

王维也因此开启了边塞诗的生涯。

边塞回来后,又被朝廷派去岭南,负责当地人才选拔。

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回到长安,在终南山买了一个院子。

就是“终南别业”。

终南山离长安不远,在这里,王维既可以兼顾工作,也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这个茅屋,就是他内心的归宿。

他想要归隐田园,可是生活,却逼他继续上班。

这是王维的无奈,也是很多人的无奈。

官场是一岸,隐居是另一岸,王维在水中央,顺水漂流,半隐半仕。

走入官场,他是为了生活打工的打工人。

走进自己的茅屋,他只是王维,只是自己。

07

王维的仕途之路,并没有因为他那半隐居式的生活而受到影响。

相反,他仕途之路顺畅。

别人有中年危机,王维没有。

他的中年,人生刚刚开始。

一个人不在乎得失的时候,大概才不会有得失之患。

公元744年,王维随朋友到辋川,看到一座院子。

王维一看就喜欢上了,当即决定买下,这就是“辋川别业”。

“辋川别业”离长安百里,王维购得后,就将母亲接到了“辋川别业”里居住。

王维的母亲,是虔诚的佛教信徒。

辋川别业附近,有许多寺庙,可为母亲提供一个安静的修行环境。

另一方面,作为盛唐最顶级的画家之一,王维也一直想找一个安静之地,可以好好画画。

初到辋川,看见农民种地,雨中萋萋青草浓浓的绿色,足可染物,将远远的山景全染成绿色;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

辋川的农民,听说王维来了这里,纷纷牵来拜访,跟王维讲田园趣事。

陶渊明说他想去隐居,是因为: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曦。

辋川,大概也是多素心人。

所以工作一空了,王维就赶紧来到辋川,像一个疲劳的游子,回到自己的休憩之所。

早上醒来,走到院子门口,静静地观看眼前的山峦。

山,静静的,春夏秋冬,各有色彩。

在辋川,王维好像卸去了身上的疲惫,变得轻盈,变得平静,变得坦然。

有时候,他夜登华子冈,只见“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他坐下来,安安静静地,不发出一点声音。

在辋川,王维写出了他人生最动人的诗集《辋川集》。

人们读他的诗,称他为诗佛。

因为他的诗,有佛性。

08

母亲去世,王维回家居丧。

《唐书》记载:

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

母亲的去世,对王维的影响很大,他痛苦不堪,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形消骨瘦,差点崩溃。

他在辋川别业,闭门禅修,朴衣素食。

他自己躬耕种植,到了年底,还要缴纳赋税。

每天早晨,蹚着露水下田干活,傍晚看见炊烟升起,才挑着担子回来。

有时候听说有朋友要来,就将茅屋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山里没有美味佳肴,就用自己种出来的瓜果蔬菜,招待朋友。

好在知己相交,不会在乎外在的形式。

天宝十一年(752年),王维王维重新回到朝堂上班,此时的他,已经官居五品。

写诗,他是诗佛,名动天下。

画画,他是盛唐最顶级的画家。

在仕途上,他也有所成就。

可是,世界不允许太完美的东西存在,玄宗皇帝变了,不再是那个圣明的皇帝,变得荒淫无度,不理朝政。

那个野心勃勃的安禄山,终于,造反了。

天宝十五年六月,大明宫外,前来上朝的文武百官,焦急地等待着大门开启。

可是,今日的大门没有如往日那般正常开门,等了很久,大门终于开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混乱,宫中的人纷纷往外逃。

原来,英明的玄宗皇帝,已经带着杨贵妃于两个时辰前逃走了。

可就在昨日,玄宗皇帝还在文武百官面前宣布,自己要御驾亲征。

大明宫一片混乱。

这已经不是昔日的大唐了。

安禄山攻进了长安城,长安城一片混乱,文武百官只有少数人逃出去了,大多数被叛军捕获,王维就在其中。

此时的王维,已是文坛泰斗,天下文宗,安禄山也知道王维的影响力,想让王维为自己做事。

王维誓死不从,为求一死。

他想吞药自杀,却没死成,被安禄山关押着,不断让人去劝降。

安史之乱平定后,王维却成了众矢之的,人家觉得,他是一个“失节者”。

在很多人看来,王维一个文人,应该以死来成全自己的忠心,杀身成仁。

他没死,就成了人家攻击他的理由,王维进了监狱,在亲朋好友四处奔走,才得以出来。

人只能做好自己,却管不住别人怎么说。

人是自己做的,话是别人说的。

09

安史之乱后,王维对仕途,看得更清楚了。

世间浮名浮利,都是虚幻一场。

可是他的官,也做到了中书右丞。

然而,王维对这些东西,似乎也并不在乎,弟弟曾因自己的事情受到牵连,被贬去偏远之地。

王维便请求皇帝,宁愿捐出自己的官职,只想让弟弟回来。

王维还将自己心爱的辋川别业捐献出来,改为寺院,为人民祈福。

身外之物,他不在意。

无数难免逃进长安,看着那些面黄肌瘦的难民,王维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做慈善,他在门口摆上大锅,煮粥给那些饥饿的人吃。

而他自己,也几乎和难民一样。

除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以及笔墨纸砚之外,以草为席,以木为凳,家徒四壁,别无长物。

他吃得很少,大部分空闲时间,都在打坐参禅、念佛抄经。

此时的王维,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间,已经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安定之所。

孑然一身,孤独终老,又有何妨!

临终前,他给家人写了几封诀别信,舍笔而去。

虽然身在世俗,可他已经超出了世俗。

公元761年,王维去世。

王维走了,他这一生,一只脚踩在世俗,追求功名,另一只脚踏着自在,所以世俗禁锢不了他,因为他总是可以转身向另一头看看,进去走一走,写诗,画画、参禅。

10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得不考虑一些实在的东西,以前读王维,读的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空明,读的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在,读的是“复照青苔上,返景入森林”的佛性。

读到这些,就忘了王维其实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因为这里面实在太美好,太有诗意,可是王维也需要吃饭,一辈子也在打工,他为官场所苦,明明不喜欢,却不得不做,他不敢像李白那样,说走就走。

他明明向往田园,却也不得不兼顾工作。

恰如读陶渊明的田园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美好啊,可是你再读读,就会发现,“宁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他过着喜欢的生活,却也不得不忍受饥寒之苦。

人生难两全啊。

在这难以两全的人生里,能勇敢的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的人,是勇敢的,可是能两者兼顾,在其中找到平衡的人,是智慧的。

即便身在世俗,也能走进自在。

这就是大多数人最想寻得的一种生活之法,可惜呀,“世间安得双全法”,诸多事情,终究还是要有所取舍。

有些生活再美好,不适合你,那美好就是梦幻。

有些生活再怎么苦,却能让你充实自在,那才是真的好。

文|不有趣灵魂

« 上一篇
下一篇 »